經歷了3間線下家政公司后,46歲的董秀敏最終選擇了長期留在移動家政公司“阿姨幫”工作。她隨身帶著一臺大屏智能手機。在客戶家里工作的時候,她不時拿出手機和客服溝通,用App接單。她今年剛剛跟著考上研究生的兒子從山東臨沂老家來到北京。為了補貼家用,家政公司小時工是她在北京迅速找到工作的不多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進入家政服務市場,像董秀敏這樣的家政服務者現在也成為了互聯網公司挖角的對象。“誰的阿姨多,誰的好阿姨多,這是稀缺資源,是唯一通過錢來搶的。”e家潔創始人云濤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他們打算在今年完成招聘1萬個全職阿姨的任務。
互聯網公司從2013年開始集中進入家政市場,它們幫助用戶通過App平臺隨時預約阿姨上門清潔房間,在服務完成后給出所有用戶可見的評價。在4月到7月短短3個月之間,e家潔、身邊家政、阿姨幫、阿姨來了等多家移動家政公司先后成立。58同城在2014年7月也上線了家政服務平臺“58到家”,58同城首席戰略官陳小華擔任CEO。

58到家CEO陳小華和家政部門負責人李楹(前),他們希望有更多的阿姨進入這個市場
資本的大規模涌入,升溫了移動家政市場的熱度。e家潔和阿姨幫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完成了從天使輪到B輪的3次融資。這些公司對自己的未來融資仍然保持樂觀態度。“我們今年打算融C輪。資本對這塊很感興趣,他們看上的是入口。”云濤說。
傳統家政公司通常規模較小,而且許多小時工阿姨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就直接上崗,這往往會導致很多服務質量問題。“傳統家政公司的滿意度只有50%至60%。”云濤說。在互聯網公司們看來,剩下的這50%的滿意度空白,就是它們在家政市場上的機會。
董秀敏在家鄉做了20多年農民,會做基本的家務,肯做臟活累活,但大城市里客戶過分細致的清潔要求卻讓她無所適從。家政公司并不給她任何培訓和幫助。工作完沒有收到客戶的錢,家政公司只會讓她繼續坐在店里等待下一單生意。“我們阿姨都是剛來的新手,沒著沒落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掙不到理想價位的錢。”董秀敏抱怨說。
小時工并不是家政服務的主要市場。家政的剛需市場是長期保姆和月嫂。小時工的保潔服務只是這個市場中的一小部分,主要需求只集中在工作繁忙的一線城市。“就連深圳、廣州也不是很好做。那邊受香港影響比較大,更喜歡找固定的、長期的保姆服務。北京、上海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城市。”e家潔創始人云濤說。
小時工很容易通過培訓將服務標準化。標準化之后,不同阿姨的服務水平保持一致,用戶不需要在挑選阿姨上花費過多時間。平臺也能夠通過掌握大批訂單數量來約束阿姨。因此,自己培訓阿姨的移動家政公司最開始只能夠選擇小時工這塊容易標準化的市場下手。
小時工的業務無法為公司帶來直接收入。以小時工為主營業務的移動家政公司普遍還沒有尋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阿姨的勞動收入為每小時20至30元。線下的家政公司通過抽成獲得收入,每小時抽取5至10元。為了跟線下家政公司競爭,吸引更多阿姨,移動家政公司并不從阿姨的收入中抽成。
事實上,大多數移動家政公司并不在乎小時工的市場有多大,它們只是將小時工作為進入家政行業的入口,借此獲取大量的用戶。“這個入口做成了,可能各家都未必看得上保姆、月嫂這樣的服務了。”云濤說。

移動和傳統家政公司對比
對于它們來說,眼下最緊急的任務,是搶到足夠多的阿姨。
阿姨短缺是所有家政公司面臨的困境。缺乏足夠的服務人員是整個家政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北京和上海兩市的家政服務協會調查數據顯示,北京至少有200萬戶需要家政服務,家政服務人員缺口達到150萬人。上海家政服務人員數量超過50萬人,而有家政服務需求的上海家庭為180萬戶,缺口達到130萬人。
“一開始做的時候,你需要大量的阿姨,去哪里找?熟練的都在傳統家政公司手里,要搶。”云濤說。
互聯網公司們向來擅長滿足用戶需求,對待阿姨也不例外。這成為了它們從家政公司搶奪阿姨的有效辦法。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