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珠區沙園街長者飯堂每天都吸引眾多居民前來用餐,包括一些行動不便的長者。
九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但廣州基層機構缺錢缺人缺設施缺資源, 開展服務遇到困難
■統籌:新快報記者 廖穎誼 ■采寫:新快報記者 謝源源 盧佳 李應華 張若然 鄧毅富 方陽麟 實習生 張麗娟 羅穎敏 張嘉穎 ■攝影:新快報記者 寧彪
隨著近日廣州首個失獨養老專區暫無人入住的消息見諸報端,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次升溫。廣州老年人喜歡怎樣的養老模式?現有養老服務是否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未來廣州將怎樣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新快報記者近日了解到,廣州正呈現出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化增幅快、空巢家庭日漸增多的趨勢。除小部分老人選擇機構養老外,九成老人選擇了居家養老方式。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各區街養老模式創新多樣,但缺錢、缺人、缺設施、缺資源等難題大大地阻礙了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海珠區沙園街29名服務員要照顧200余名“六類”老人,其他老人有錢也買不到服務。
●數據
老城區老年人占總人口22%以上
廣州的中心老城區老齡化嚴重。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荔灣區戶籍人口約71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了15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22.19%,即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而海珠區沙園街的總人口6萬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1.5萬多人,約占全街道總人口24%,人口老齡化情況也較為突出。
就連“較年輕”的天河區,也有不少街道老齡化嚴重,如車陂街轄內的廣氮社區就是一個老齡化社區。車陂街社區老齡化趨勢嚴重,其戶籍人口約3.5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約5800人,占戶籍人口16.5%。
而在花都區,目前在社保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職工有1.8萬人,城鄉居民養老6萬多人,合計近8萬人,而且每年仍以80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
●調查
九成受訪者希望享受上門服務
全廣州市的老年人這么多,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巨大。
荔灣區金花街的麥姨今年62歲,她告訴新快報記者,她選擇居家養老,因為擔心養老院的服務不到位,她的朋友也是“100%不愿去養老院”。
麥姨說,她考察過很多養老院,公立養老院條件好、價格低,但是床位有限;私立養老院建設得很漂亮,但是設備、人員不足,照顧不到位。“我們這一代,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老了沒辦法靠子女照顧,所以希望政府能給予老人家多點關懷。目前居家養老服務只能照顧還不能全覆蓋,希望以后這些服務慢慢跟上。我們在家養老,有人上門幫忙搞衛生、做家務就最好。”
十年來,麥姨堅持每周跳舞,就是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不連累子女。
新快報記者在各區隨機采訪老人50名,一半人表示,沒聽說過所居住社區里有養老服務。多數人認為,居家養老模式“只在大型社區才有”。記者了解到,番禺區市橋鎮的怡樂社區、僑聯大街等小型或建成較早的小區,并沒有設置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大部分老人平時就聚在自家樓下打牌聊天。
接受采訪的老人中,九成表示最希望在家養老,同時享受政府提供的上門服務。對于居家養老各項服務,接受采訪的老人及家屬普遍認為,最重要的是“康復保健”和“緊急援助”,其次是“陪同就醫”、“文娛活動”、“生活照料”等,因為子女平常需要出去工作,留下家中老人,一有什么緊急情況可能沒法及時趕回,如果有這些服務相對而言較方便。
此外,經濟負擔也是問題。黃埔區83歲的黃婆婆表示,老年人的退休工資較少,而家庭日常支出較多,雖然老人都希望享受上述服務,但這些服務也會造成較重的負擔,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減少服務費用,減輕生活負擔。
●走訪
政府為“六類人”購買養老服務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區開展的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的人群主要是三無、80歲以上獨居、殘障等六類人群。
在海珠區沙園街,政府為“六類人”購買了居家養老服務。沙園街共有218名重點服務老年人對象,街道組建了29名經過培訓的照顧員組成綜合家居服務組,對重點長者提供生活照料、家居和個人衛生清潔、陪護看病、心靈慰藉等服務。
荔灣區則配備了100多名專職服務員和管理人員,為近6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他們由區民政局進行補貼,其中,政府對三無孤寡老人每月補貼400元,80歲以上獨居老人每月補貼300元,用于招聘4名居家養老服務員。按照不同的服務級別,提供每月不低于19個小時、14個小時的服務時間。居家養老服務員上門為老人買菜、做家務,陪老人看病、聊天等。同時,每個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都建立健康檔案,街道定期請醫務人員上門為他們檢查身體,提供健康咨詢。
花都區共有91名老人享受了政府資助的家政、探訪、社工、醫療等居家養老服務。增城區荔城街居家養老服務部的工作人員則定期為獨居老人服務。
●難題
人手不足是基層機構最大難題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