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人的互聯網生活
——互聯網+與長春系列報道之三
本報記者 楊洪倫
29日上午,記者體驗了一次長春人對互聯網的依賴: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在吉大南校體育館舉辦趣味運動會,一落座,身邊很多人同自己一樣,都打開WLAN尋找可用網絡,隨后登上吉林大學的公共WLAN,小運動員們一入場,家長們就舉起手機開始拍照,然后是一片熟練之極的發微信景象,就連記者身邊一位70多歲的老爺子都不例外,拍照,發微博,這樣的事兒在歷時3小時的運動會中貫穿始終。
在吉大南校小廣場跳舞的退休教師李老師,每天與同伴們用微信群預約時間;自己創業的電工王建強,每天通過58同城接的活就夠干了;退休干部孫老先生,在登錄網站被直接定位到小區后,就堅決和互聯網說拜拜了……
記者接觸到的采訪對象,與互聯網的接觸已越來越深,而互聯網也在越來越深刻、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現象:
無所不在的互聯網
互聯網能夠為我們提供什么?
登錄58同城,網站根據IP地址自動進入長春頻道,在首頁直接點擊家政服務類別下的鐘點工子頻道,在頻道首頁,選擇長春康士泰家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填寫信息預約本周日(5月31日)下午14時的鐘點工,10分鐘后,家政公司就打來確認電話,很快就完成了預約。
這是與記者住同一小區的付先生為記者做的演示。付先生說,現在自己購買服務基本都通過互聯網進行,省心、便宜、有保障。
記者在58同城網站上看到,這里有房產、二手、招聘、本地服務四大板塊,家政、婚慶、教育、商務、裝修、汽車、醫療、餐飲、休閑等上百個類別的子頻道,每個子頻道下方,都有數以百計的商戶在提供服務。此類的知名網站還有趕集網。
這僅僅是生活服務類的網站,像我們熟知的淘寶、京東等購物類網站,各大銀行的網上銀行,電信公司的網上營業廳,出行必備的去哪兒、攜程、途牛等專業網站,了解咨詢所用的人民、新浪、騰訊等網站,辦事登錄的各類政府部門網站,溝通聯系用的QQ、微信等平臺……
幾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互聯網都能為我們提供便利,而這種便利,恰恰是我們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的原因。
訂餐,網上有優惠;購物,網上有折扣;出行,網上有便宜機票、酒店;娛樂,網上有便宜門票。
“互聯網,就是一個隨身攜帶的萬能中介,不僅什么都能找到,還幾乎什么都有便宜。”一名采訪對象的話讓記者深有感觸,20年的發展,讓互聯網越來越近乎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能。
現實:
一座人人可淘的時代金礦
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采訪對象的相關人(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中,都有人在開網店、開微店或者在通過互聯網創業。
CNNIC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互聯網經濟占GDP已達7%。如此龐大的基數,提供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肥沃土壤。
在淘寶開店賣吉林特產的徐先生這樣描述他的互聯網創業經驗,“沒有任何成本,只要貨好,買賣做得誠信就能賺錢。”徐先生曾就職于我市某事業單位,兼職開網店不到一年,就果斷辭職,做了全職老板,“現在每天都能攢到錢。”徐先生很滿意自己的選擇。
一位在同事鼓勵下開始做微店的女士告訴記者,“單位鼓勵我們創業,做微店也不耽誤什么時間,反正賠不了什么錢。”
正是這種低成本讓網商、微商在長春有了蓬勃發展。2014年,長春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820億元,增長30%,電子商務企業超過200戶,個體網店達3.5萬戶。
隱憂:
我的隱私去哪兒了?
正如退休干部孫老先生所經歷的,在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的同時,互聯網也越來越了解人們。
“你每一次登錄網站、使用聊天工具,對方都會自動記錄下你的信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互聯網雖然用起來很方便,但技術上卻有一個相當高的門檻,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采訪對象都和記者一樣,經常會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問及對方如何知道自己電話的,通常得不到回答或者被告知是按號段撥打的,但多數時候,是我們的信息被泄露了。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未來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大數據。作為數據生產者的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信息,甚至隱私的安全?單靠我們自己是做不到的,除非你不與外界接觸。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