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在社區,當群眾遇到法律難題時,身邊的社區律師會耐心“望聞問切”、解“疑難雜癥”,司法所工作人員精心布置的“法治長廊”及時為群眾速遞新法、新規;
在農村,別出心裁的法治文藝節目時有上演,一個個寓教于樂的歌曲、小品將法律常識送到了群眾“心坎兒”上;
在機關單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網絡學法、任前考法;
在企業,律師服務、專家顧問保護企業健康發展;
法治課堂、法治教育基地培養著青少年的法律意識……
要把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離不開“依法治市”的保駕護航。泰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愛平介紹說,“六五”普法啟動以來,泰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以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爭創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市為目標,堅持普法惠民生、普法促發展、普法保穩定,全面深化普法工作,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法律六進”長效機制、青少年法治教育、律師參與矛盾調解等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影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誰執法誰普法等工作在全省領先,泰州市榮獲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市,群眾安全感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實現全省綜治平安先進市“四連冠”。
創新提升影響力
如何創新普法形式,寓教于樂,泰州市積極探索新路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泰州市委、市政府站在法治文明建設的高度,投入500萬元建成市法治文化公園、法治宣傳教育中心,泰州也成為全省首個建成“一公園、一中心”的城市。
奮進的鼓點不會止步于此:從靖江、泰興、興化,到海陵、姜堰、高港,處處可見法治文化廣場、游園、中心,興化市法治文化公園、海陵區智堡法治文化校園、泰興市普法館、靖江市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姜堰區法治文化十里風光帶……市縣兩級法治文化陣地投入超過5000萬元,一個“在休閑中學法、在靜坐中悟道”的法治文化風景悄然形成。
喜聞樂見,寓教于樂,這是泰州市在“六五”普法期間推出的又一新招。由法治文化藝術團——泰州市淮劇團創作的大型歷史劇《李斯》,公映以來,好評如潮,入選江蘇省舞臺精品工程,并獲得江蘇省首屆文華獎。《農民工“四喜圖”》《幸福家園》兩幅作品分獲全國法治漫畫和法治書畫一等獎。
法治文化活動大美大氣,全市中小學校法治歌曲唱響校園比賽唱出法治的新聲,法韻鳳城法治文藝匯演演出法治的篇章,法治文藝朗誦演出用一種聲音將法治節奏鳴響,一幅幅畫面在法治文化節的舞臺上精美呈現,泰州首屆法治文化節也被票選為全市政法工作創新一等獎。
此后,泰州市又相繼推出了“普法達人說法”“德法同行說民生”等多個嶄新的普法品牌,并與專業文藝團體合作,用快板書、三句半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普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時間,社會搭臺、政府購買、百姓參與,法治之花綻放泰州城鄉大地。
突破瞄準最難點
普法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在尋常的工作中找到推動工作發展的契機?經過充分調研,泰州將開展“法律六進”長效機制創建工程作為帶動全民普法工作的動力和引擎,作為踐行法治宣傳教育全覆蓋的載體和抓手,將“每一進”細化成項目書進行招標,引進項目考核激勵機制,力圖在“每一進”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方法,經過一年多的實施,成效明顯。司法部法制宣傳司有關領導專題到泰州調研,給予積極鼓勵。長效機制創建工程也被表彰為2014年全市政法系統創新工作二等獎和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十大創新項目。
農村普法難,農民難普法。有著150萬人口的興化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從培育農村普法社會組織入手,克服了農村普法難集中、難組織、難評價的制約,探索開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普法聯盟,直接輻射15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寓法治宣傳于法律服務之中,數十萬農民感受到法治的正能量。該項工作在全省推廣。
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課程,是四中全會提出的新命題。早在四中全會召開之前,高港區就在全區中小學生開展法治教育“5+5”工作模式,實現了法治教育“月月有主題、周周有課時、班班有活動、崗崗有培訓、年年有考核”,并聘請專家編輯、出版了首套法治教育系列讀本,打造了法律進學校的樣板工程。該項工作也被中央綜治辦、團中央、中國法學會等評為全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制度創新事例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