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魏蘭 “教育科研部門要增強使命意識、轉型意識,推動教研工作實現六個方面的轉變:研究重心要實現由研究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由基于經驗的教學研究向基于事實和數據的教學研究轉變;由注重統一性的教學要求向注重個性化的服務轉變;由關注知識傳授的研究向關注全程育人、綜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轉變;由單純的關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強對教學質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務區域及學校發展轉變;要由基于傳統課堂教學的傳統教育模式向基于開放的信息化教學的現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轉變。”12月1日,在2015年全州教科研人員專題研修培訓會開幕式上,云南省教科院副院長李云峰應邀到會作指導時語重心長地說。 12月1日至3日,在為期3天的培訓活動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任春榮、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飛、省教科院副院長李云峰、原省教科院院長李黎明、德宏州教科所所長楊利紅、文山州教科所所長楊恭文等7位省內外教育界的領導、專家等,分別為參訓的州、縣(市)教研員和各級學校教科室主任約400人作專題講授。 曹飛在專題《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探索》的講授中,就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概念分析、北京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推進歷程等作了介紹。他說,北京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采用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體系,更加重視個體內差異評價標準的運用。“通過評價,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教育,促使教師樹立教育質量觀、發展觀、學生觀和評價觀,引導和幫助學生發展;引導家長和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曹飛說。他還結合了北京市一些學校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案例,詳細介紹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推進載體、組織實施、實踐效果。 楊利紅就《強素質,樹形象,立功績——談教研員的“修為”》作專題講授。用一組數字介紹完2008年以前德宏州滯后的教育現狀后,她說:“以教研為切入點,從2008年開始,全州實施以高中為突破口的教育教學改革,一年后,全州的高考成績就有了提升。近幾年來,全州的高考成績有了逐年上升的喜人變化。同樣通過以教研為切入點實施初中教育教學改革后,從2013年起,德宏州的中考成績逐年取得優異成績。到了今年的高考,全州文科600分以上的考生數名列全省第四;理科600分以上人數位列全省第三,僅次于昆明、曲靖。而且,一名女生憑借優異的成績摘走全省文科第一名的桂冠。”楊利紅面帶微笑,自豪地介紹了德宏教育科研的主要做法:實行“223”學習研修制度;每年一次的州級教研員培訓;每年走出去培訓;下派13名教研員到教改試點學校任掛職教學副校長,協助校長抓好教研及教改工作。以教研引領教改,德宏州教育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了云南教育的一匹黑馬。“我們有理想、有理念,德宏教研就有文化,德宏教育就有希望。做一名優秀的教研員,在研究教學、發展教師的過程中提升自己!”楊利紅感慨地說。 “在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后,教育發展的模式已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進行轉變。教育向何處去?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哪里?當前把‘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卓越課堂’的建設作為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及時和必要的。”李黎明在作《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的專題講授時說。他指出,新課程的推廣使當今的課堂發生了諸多喜人的變化,但仔細思考起來,似乎還缺少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列舉當前各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后,李黎明介紹了有效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列舉了當前教育科研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值得反思的幾種情況后,李黎明強調,教育研究要重視教師個人教育實踐的總結,要尊重教師的個人風格,成就年輕教師健康成長,淡化科研和改革的功利目的,還教育科研本來的面目。在李黎明的講授過程中,他列舉的教學一線的大量案例、提出的一些觀點引起參訓人員的共鳴,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 楊恭文在作《道術合一,共筑“科研興教”之夢》專題講授時,圍繞“明道共筑,科研興教;大道為深,課題支撐;大道至簡,聚焦課堂;道術合一,得到功成”,指出了教研員和教科室主任的職責,開展課題研究要找準哪些切入點。“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抓牢過關課、推門課、研究課、示范課,筑牢課堂教學,打磨好精品課、示范課。”楊恭文說。介紹完教育科研的7種研究方法后,楊恭文強調,要深化教育科學研究,當好有效課堂的研究員、指導者、管理員、服務員。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