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營區呂劇進課堂

東營區牛鎮鎮的很多小學生都已成了呂劇愛好者 王倩 攝

呂劇傳承人王玲玲正在教小學生練呂劇基本功

牛莊鎮的兩名小學生如今唱起呂劇來已有模有樣 王倩 攝
山東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市開展了“呂劇進課堂”、“家鄉娃唱家鄉戲”等一系列活動,培育了大批呂劇后備人才,使山東地方傳統劇種百年呂劇重煥新生。
在東營區牛莊鎮大杜社區的呂劇培訓基地里,琴聲悠揚、戲聲不斷。兩名小學生正在認真地排練呂劇,動作一板一眼,有模有樣。旁邊一位女老師耐心地打著拍子,不時提醒她們不要慌。
這兩個孩子都是牛莊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得益于當地開展的“呂劇進課堂”活動,她們從一開始對戲劇一竅不通,到現在儼然已成為一名“呂劇小演員”,還剛剛參加了央視“快樂戲園”欄目的全國少兒戲曲比賽,獲得了全國前十名。
呂劇作為地方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山東呂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東營市東營區是呂劇的發源地,從坐腔揚琴發展而來的呂劇,由于流傳地域廣、影響大,成為山東省的代表性地方劇種,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等劇種比肩齊名,一度被稱為全國八大地方劇種之一。
上個世紀末,隨著電影、電視迅速普及,娛樂形式多樣,呂劇觀眾越來越少,再加上劇團內部諸如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市場化意識淡薄等原因,逐漸走向蕭條,曾一度瀕臨解散。
為此,自1997年起,東營市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學校業余時間,先后在東營區牛莊鎮中心小學、大杜小學、區二中等學校舉辦呂劇表演培訓班,聘請呂劇傳承人任代課老師,開展呂劇進課堂和呂劇社團活動,形成完整、完善的呂劇文化教育培訓體系。
當地在有條件的學校還將呂劇課作為學校固定的校本課程,加入學生評價體系。每周兩節課,保證從該校畢業的學生都能得到呂劇文化藝術的熏陶,能夠哼唱一首以上呂劇名段。
“呂劇的傳承與發展,人才至關重要,百年呂劇應從娃娃抓起,從課堂抓起。”負責牛莊鎮“呂劇進課堂”的輔導老師、呂劇傳統人王玲玲說。
王玲玲表示,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戲劇,上課也不好好聽,通過讓學生了解呂劇的歷史、特色,逐漸培養他們學習呂劇的興趣,有很多學生課下還報名參加了專門的呂劇培訓班,不少學生已經唱的有模有樣了。
“作為呂劇的傳承者,就應該擔負起弘揚呂劇文化的這個重任來,把老祖宗的這個‘寶貝’繼續傳下去。” 王玲玲說。到目前為止,她已相繼在牛莊鎮中心小學、大杜小學、東營區二中、東營區三中擔任起了呂劇輔導老師,十幾年來培訓班次達200多課時,培訓學生1000多人。
記者 王倩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