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中國夢·文明行”九龍坡區童演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在九龍坡區驛都實驗學校舉行。 記者 李文科 攝
在重慶川劇界,提起九龍坡區驛都實驗學校,不論是名角還是票友,大家多多少少有所耳聞。這位于白市驛的校園里,川劇成了一門“必修課”。從認識臉譜、流派到學習弦樂、嗩吶,從用川劇唱腔演唱唐詩宋詞到將經典劇目搬上舞臺。唱做念打間,孩子們種下夢想,也為這門傳統藝術注入新鮮血液。

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手把手教孩子們川劇技巧,并糾正孩子們在川劇表演中的一些小錯誤。 記者 李文科 攝
沈鐵梅當指導老師 想為川劇挖苗子
28日上午,驛都實驗學校內,“中國夢·文明行”九龍坡區童演中國夢主題實踐活動啟動。驕陽似火,孩子們臉上卻寫滿雀躍。原來,校園里來了位特殊的客人,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
這已是沈鐵梅第二次走進驛都實驗學校。去年4月,市川劇院授予該校為“川劇藝術培訓基地”,身為院長的她前來授牌。儀式上,時年10歲的男生謝宇恒表演了一段現代川劇《小蘿卜頭》,引起沈鐵梅注意。時隔一年,再次來到學校,沈鐵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來謝宇恒,看看他的功夫有無進步。
謝宇恒個頭不高,學過1年多川劇,如今會唱10多曲唱段。在老師配合下,他現場秀了一段《小蘿卜頭》,依舊唱腔高亢,有板有眼。“節奏感很好,不錯!”一曲唱畢,沈鐵梅點點頭,忍不住拍拍他的小臉頰:“下次唱時,注意眼神、動作就更好了!”
不僅是謝宇恒,提到這里的其他孩子,沈鐵梅的語氣里充滿欣喜。“有位孩子畫了幅《金子》,把我的特點都抓住了,像得很。”她表示,作為本土傳統藝術,在孩子們身上,川劇的生命得到延續,讓人看到希望。
扇子該怎么拿,胳膊怎么抬,如何亮相最吸引觀眾……指點孩子們身段、唱腔的同時,沈鐵梅也有份“私心”,想從挖出好苗子,爭取將其培養成專業演員。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要想振興川劇,就應該從孩子抓起。 記者 李文科 攝
學唱腔學樂器 每周一節川劇課志愿者來幫忙
白市驛素有“川劇之鄉”的美譽,自明清以來,川劇就是全街茶、酒館、棧房中的搶手節目。至今,鎮上仍保持著定期上演川劇的老傳統。“泡”在藝術氛圍中,川劇進課堂,培養出一批批小演員、小票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據驛都實驗學校校長王小龍介紹,全校2500余名學生,近七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孩子生活起居,更別提藝術教育。如何開啟孩子們的藝術夢想?借助本地優勢,學校將川劇定為最具特色的藝術課。
每周,3至6年級的孩子都會迎來一節川劇課,學習唱腔、形體動作。美術課上,多了川劇臉譜、服裝、道具等特色元素。社會課上,大家還能了解川劇的起源發展。每周二至周四下午的社團活動中,擁有天賦的孩子還能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細細學習唱做念打。擔任老師的,大多是功底在身的專業志愿者。
要想學會傳統劇目,難度不小。在藝術家指導下,學校自編教材《學川劇》,將唐詩宋詞、經典歌謠、精彩故事編進川劇唱詞,親切又好記。白市驛鎮川劇團演員馮光霖婆婆成為輔導老師,每周,她都要帶來20多節川劇課。彈戲版《鋤禾》、《楓橋夜泊》,高腔曲牌版《靜夜思》、《江雪》,在她帶領下,孩子們咿咿呀呀唱出唐詩,別有韻味。
“鏘咚鏘、鏘咚鏘……”川劇活動室內,江北區文聯戲劇曲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黃方忠和市藝校退休教師陳祖明,正手把手教授5位孩子嗩吶、弦樂、打擊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