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濱海新區漢沽街后坨里社區以“全民修身”為契機,拓展“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城市精神,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建設“修身學堂”,通過講身邊道德故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吸引全民自覺參與,讓黨員群眾自覺修身,構筑正能量的精神家園,回歸修身行動的本真。
日前,天津濱海新區漢沽街后坨里社區以“全民修身”為契機,拓展“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城市精神,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建設“修身學堂”,通過講身邊道德故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吸引全民自覺參與,讓黨員群眾自覺修身,構筑正能量的精神家園,回歸修身行動的本真。
凝聚共識促進干部自律
后坨里社區服務站修身課堂是濱海新區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社區修身課堂。自7月啟用以來,已有400余人來到這里修身體驗。在修身課堂體驗中,通過電腦課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內容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舒緩的音樂中娓娓道來,實現了內心自覺的開啟、道德修為的提升,增強了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體察和修養。修身課堂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運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變被動說教為主動參與,引導黨員干部修正身心、錘煉黨性、凈化心靈。
據了解,按照就近就便、因地制宜的原則,后坨里社區綜合利用已有的陣地,重新包裝設計,把修身課堂辦到群眾的家門口,方便他們走進學堂、走上講臺,提高他們修身的自覺性和便利性。
“虛功實做”讓修身文化生根
在修身行動中,后坨里社區提出了“虛功實做”理念。在社區倡導全民修身,讓廣大市民從“被灌輸”者、“被建設”者轉化為行動者和建設者,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想做、我能做”。
修身課堂從小處著眼,引導市民積極投身公共文明的實踐。先后啟動文明出行、倡導公共場合文明用語、關愛社區殘疾人等活動。融入音樂、電視短片、動畫演示等多種互動體驗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入心入腦,發人深省。結合社區實際,設計增加了討論環節,豐富參與形式。通過身邊事例、生活變化、網上熱點,引發修身體驗者深刻反思和熱烈討論,讓人們在情景案例中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區最美家庭”的教育內容融入修身課堂,十五戶“美麗家庭”的事跡通過視頻和展板,成為修身課堂的補充教材。這些發生在社區人身邊的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更能觸動心靈、發人深思。
社區的退休老黨員、志愿者、居民代表紛紛表示,通過修身堂的學習,凈化了心靈。自己在家里要身體力行, “多修身、勤努力、多奉獻”,共同建設美麗社區。
循循善誘居民自覺參與
后坨里社區在建設修身學堂過程中,強調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群眾聽、群眾看、群眾講、群眾議”的模式。一方面,修身學堂的選題要“真”,內容應真實可信,盡量避免枯燥說教。通過“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自我教育和大眾化方式,讓群眾聽得進、學得到。另一方面,學堂內容要“精”。課堂活動既要深入淺出,有足夠的吸引力,又要將每一堂課時間控制在45-60分鐘,真正把學堂打造成為群眾身邊不可或缺的精神品牌。
為了適應孩子們的學習需求,后坨里社區黨委特意編輯了一組適應中小學生學習體驗的電腦課件。按照知、思、行合一的原則,遵循心理認知規律,運用動漫、視頻、案例、情景設置、修身工具等實用手段,系統解讀核心價值觀。視頻中可愛的卡通人物、精美的動畫片等內容,引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們說,修身課堂的體驗,讓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新的理解,教育他們要做好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有學生家長反映,修身課堂可以培養孩子們養成更多的生活好習慣,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記者 劉蕓)
分享到: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