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描關注家長課堂微信
 夏季親子出游 做好健康防病
暑期期間,家長[微博]們紛紛請好年假,一家老小來個團聚親子樂游。專家提醒,假期出游,除了要預先做游玩路線規劃,同等重要的是事先做好一份“健康攻略”,重點在于旅途中的疾病防治、意外救護、傳染病預防等。
醫學指導: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智聰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院長王瑞琴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應急醫院)急診科主任葉澤兵、消化內科主任許鳴、風濕免疫科主任李天旺、皮膚科主任溫炬、心血管內二科主任杜作義、 感染科主任吳茂盛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保健部兒童保健科主任林穗方、健康教育科醫生胡艷
專家建議,帶2歲以上孩子應以一兩天短途出行為宜;3歲以上,方可嘗試出省游,且不宜極端氣候地區,以保護兒童體溫調節能力。探險一類的線路建議不要帶年幼孩子去,旅途應以吃好、休息好為原則。
一防疾病
防腹瀉:三成旅行者曾腹瀉
腹瀉被醫生稱為旅游時最常見的胃腸健康問題,約30%的旅游者會/曾發生腹瀉。究其原因,旅行疲勞、精神緊張,飲食不當、氣候變化等導致機體抗病能力下降,人體容易受到某些腸道病菌感染。醫學上將這種腹瀉稱為“旅行者腹瀉”,由大腸桿菌引起,主要表現為腹瀉、水樣便,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癥狀。
預防措施:少喝酒、少吃肉食
專家建議,第一要務是注意飲水衛生、個人衛生,飲用經煮沸的開水或瓶裝水較為安全,飯前便后要洗手。其次,旅途中應少喝酒、少吃肉食,飲食以清淡為主,以免加重胃腸負擔。第三,晚上睡覺使用空調時,應用毛巾被蓋好肚臍,防止受涼引起感冒、拉肚子。此外,外出應避開雨天,如果淋了雨,最好沖個熱水澡,去除寒氣,可防止感冒、腹瀉的發生。
護娃支招:最重要是口服補液鹽
旅行在外,食物潔凈度下降,偏偏“新、奇”食物多,孩子往往吃得多,拉肚子、食物過敏較常見。專家指出,首先不建議讓孩子隨性隨意多吃旅行地的土特產食品,尤其是口味比較重或者刺激性比較大的,孩子腸胃功能較弱,容易受不了;其次,建議家長出發前,為孩子準備些益生菌以及保護胃腸粘膜的蒙脫石散;第三,旅行中假如孩子腹瀉,最重要是口服補液鹽,每包沖500毫升水,每拉一次肚子都要進行補液,以防脫水。
防中暑:少量多次補水
中暑是暑假旅行第二要防疾病,皆因夏季本就氣溫高,人體出汗多,水分流失過多而導致抵抗力下降,再加上旅行者總愛多玩少休息,當氣溫高、濕度大、風速弱,旅行者一旦暴曬過久、體質稍弱、水鹽供給不足,就可能中暑,在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尤易發生。因此,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高溫季節應盡可能減少外出旅行。通常情況下,人們會首先出現“先兆中暑”,表現為多汗口渴、頭暈眼花、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時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一旦發生中暑,應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處躺下,如果病人昏倒,可讓其側臥,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撥打當地的急救電話,等待救援人員趕到。
預防措施:中午至14時盡量待室內
專家建議,旅途中預防中暑,最好就是上午早點出發游玩,因為早晨相對涼爽,而中午至下午2時陽光最強時,盡量不要待在戶外,應在陰涼處休息,下午三四點鐘以后再活動。其次是要少量多次補水,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為宜,間隔時間為半個小時,可適當喝些鹽開水,補充鹽分。要盡量避免喝溫度過低的飲用水,防止腸胃應激不適。對于可隨身攜帶的防暑藥物,專家推薦藿香正氣水、人丹、風油精等,尤其是藿香正氣水,不僅可內服治療嘔吐,也可外用防蚊蟲叮咬、止癢。
護娃支招:不要讓孩子渴了才喝水
專家提醒,氣溫達到35℃以上時,孩子不要進行戶外活動,尤其是劇烈運動;旅行中要鼓勵孩子多喝水,不要渴了才喝;根據氣溫環境變化給孩子合理增減衣服,太陽較曬時就要讓孩子戴上遮陽帽。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疲勞、精神渙散、大汗淋漓、口干等癥狀,說明可能出現輕度中暑,應及時帶孩子到通風處或陰涼處休息,涂清涼油、喝水,一般都可緩解過來。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體溫升高、面紅甚至昏迷驚厥等表現,應送醫院及時救治。
防痛風:吃了海鮮別嘆冰啤冰水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