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蓮花學校?倪秀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意識的增強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加重了人們的心理緊張和壓力,青少年的心理異常問題的發生率呈進一步提高的趨勢。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先生曾向外界宣布了他對全國中學生的多年調查結果,稱有32%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這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而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身心能否全面、健康地發展,對于今后的成長與成功會起著關鍵的作用。那么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老師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呢?筆者擬根據初中生學習現狀和教學實際著手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談談自己對此的看法。 造成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家庭教育不當。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初中升高中日趨激烈的競爭,促使家長們對子女的要求更顯迫切,對子女的學習表露出非常焦慮的心態,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家庭氣氛緊張,導致學生感受到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成了精神負擔,把自己放在背水一戰之勢,從而產生焦慮不安。筆者曾在課后進行名為“父母對我影響最大的事”進行調查,70%的同學認為父母打罵自己,5%的同學認為父母離婚對自己影響最大,這說明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感情破裂,雙親離異,都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靈。因此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方式不當。研究表明,如果教師缺乏民主作風,不了解、不關心和不尊重學生,而且在教育活動中采取強制、命令和打擊的方式,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動輒就對學生進行訓斥、嘲諷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那么就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致使他們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乃至嚴重的自卑感。而這些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如有的教師對做作業出錯的學生要罰抄幾十遍乃至一百遍;有的對有紀律問題的學生罰站一節課或一整天;還有的教師把成績差的學生的座位安排在邊上、后面,把成績好的學生的座位安排在中間、前面,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學生總感到精神疲倦,興趣索然。再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長時間連續不斷地從事腦力勞動,致使精疲力竭,學習效率低下。在升學的壓力下,只能死拼硬干,夜以繼日,結果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出現心理疲勞,精神倦怠。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是采用不當的方法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社會消極影響。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甚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難免帶來一些精神污染,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社會上不正之風和低級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者社會上不良品行者的勾引,使他們對生活感到彷徨和困惑,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前途悲觀失望,這都會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此外,青少年時期特別是初中生是生理發育時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可惜對于這種悄悄來到的變化,青少年自身沒有思想準備,我們的一些家長和老師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準備,沒有主動及時地采取相應教育措施,幫助他們渡過 “危險年齡”時期,致使這時期成為他們心理問題的多發時期。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于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而影響以后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后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中學生教育的一個工作來抓、緊抓,并且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異常的不良心理,如何進行心理調適疏導呢?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解決問題的策略: 首先,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