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網站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要求高校通過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的教學,幫助大學生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如今,從社會到教委對學校開設心理健康類課程非常重視,心理健康類課程也日益受到關注。 大學畢業生 心理問題困擾多 國奧心理醫院資深咨詢師瞿洋介紹說,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未來職業規劃與發展、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等方面。但心理問題的形成并非由單一因素構成,往往是生理和心理脆弱性的雙重作用所導致。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多疑、敏感、自發負性思維、習得性無助等個性特征。另外,有些心理問題是因為缺乏社會交往技能技巧而產生,這與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有密切關系。“很多大學生高考時聽從家長的意見而就讀了某專業,但卻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有的家長為孩子安排了工作,但卻并非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家長以他們的意志與個人經驗安排孩子的人生,卻忽視了孩子的需要和喜好。孩子因而表現出茫然、麻木、抑郁、情緒低落等癥狀。”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就業時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很多學生尤其是名校畢業生、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自我感覺自身條件較好,因此對自我期望非常高,但在找工作過程中不甚理想,心理落差很大,內心無法承受。 瞿洋介紹說,前來進行心理咨詢的人普遍感覺壓力較大,其實,壓力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它如同高興、悲傷一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主觀感受。“每個人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壓力,但通常情況下,壓力并非由某一事件所形成,而在于主觀對事件的反應。”瞿洋表示,壓力無法完全消除,但大家可以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壓力,不試圖回避壓力也不自我加壓,多從積極、正面、樂觀的角度來解析事物,不做夸大、片面、負面、災難化的預期,壓力感一定會減輕。 救不如防 前瞻性心理教育更有意義 地大附中心理咨詢中心張渝鴻主任表示,近來,不少大學生在學校里出現心理問題或其他極端行為,原因往往要追溯到中學階段,也是心理教育缺失的一種表現。張老師指出,在中小學階段,學校和家長往往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而忽視了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對學習的過高要求使得孩子們長時間處于高壓之下,不斷在學業上投入大部分精力。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被強大的學習目標掩蓋,不能被及時發現;很多學生專注成績,把人際困擾、不良情緒、親子關系等問題暫時放下,但這種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有些問題能隨著學生的成長漸漸化解,但有些問題則成了阻礙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隱患。 “作為老師和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異常的表現,一定要引起足夠注意,積極與學校老師溝通,尋求專業心理幫助。”張老師告訴記者,最典型的癥狀是孩子的痛苦感增強、過度緊張、有回避行為。比如,有的學生對上課、考試有恐懼感,考試前緊張焦慮顯現明顯,經常地上廁所。還有的學生表現為情緒波動起伏大,會突然間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十分憤怒、容易沖動,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較弱,因此更需要家長的關注。一個上初中的女孩父母關系僵化,孩子每天非常苦悶,自己經常聽著歌流淚。而這樣的情緒狀態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課堂狀態,“上課時我很想集中注意力,但總是無法集中,聽著課就想到了家里的事兒。” 張渝鴻介紹說,人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跟自己的情緒斗爭,學會駕馭情緒是中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未來適應生存的必備技能。如果有常規、系統的課程,就能使心理健康輔導科學化、規范化、持續化,所以在中小學階段開設心理健康類課程就尤為重要。“學生一旦出現心理問題,無論怎樣咨詢都是一種補救行為,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能達到預防和提高同步的課程。”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容易被家長忽視,正確的做法是尋找心理教師咨詢。其實,主要是大家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詢應該像定期體檢一樣,發現異常及時尋求幫助,讓心靈得到撫慰,讓學生通過咨詢找到自己痛苦的誘因,家長也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完善的調節能力。 向老師敞開心扉 是心理課效果關鍵所在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告訴記者,心理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重點不是知識的傳授。心理健康類課程需要通過老師和學生的課堂互動,讓孩子們感知到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不能在課堂上全部解決,有些問題甚至還需要老師替學生“保密”,這就要求學校的心理教學與心理服務做到緊密相關,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教師的輔導來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類課程,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不敢向心理老師傾訴,因為有些孩子的問題正是師生間的矛盾,而很多師生問題引發的心理問題是需要保密的,他們不敢說出去,怕被老師知道,而心理老師也難以從中協調。”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