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高校
艾滋病檢測并未納入新生入學體檢
目前,無論是在初中高中的體檢還是大學入學的新生體檢項目中,都不包括艾滋病的檢測。而高校校醫院也并沒有專門的艾滋病檢測設施,加之這個群體相對隱秘,所以對于學校中艾滋病患者以及病毒攜帶者或者是同性戀人群,學校并不掌握數據。
根據市教委發布的《北京市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分為基本項目和選擇項目,基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實力、沙眼等,寄宿制的學生還需要檢查肝功,選擇項目包括血壓、聽力、尿常規等,并不包括艾滋病的相關檢測。而高校的新生入學體檢則沒有詳細項目的列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中只列出了諸如心臟病、精神類疾病等不適合就讀的專業供高校招生參考。無論是中小學的體檢還是大學新生體檢中都沒有艾滋病的檢測。
某211高校校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學校能做的就是向學生宣傳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引導學生的觀念,如果學生需要做艾滋病的檢測,學校可以提供檢測機構的聯系方式、位置等。但同時,學校也希望能夠掌握校內艾滋病患者的相關數據,這些信息目前疾控部門并不會向學校通報,“知道這些并不是作為招生依據,只是學校是人員密集的聚集區,如果有此類傳染性疾病,學校知道之后能采取一些措施。”
開設健康教育課 高校師資不足
對于不少高校學生來說,生理健康課作為學校的選修課之一并不陌生,防控艾滋病的知識多是課上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學校都有開設。
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從2012年2月,該校開設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選修課,每學期開設兩個班,每班學生50個人,每學期上課8周共16個課時,“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選修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人際交往等10個左右的主題,預防艾滋病就是其中之一,約占2個課時。8周的上課結束之后,這些上課的學生就變身為“青春健康使者”,每個人要負責向4至6名沒有選修該課的學生傳播健康知識,并作為課堂考核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大學生健康教育》選修課,基本能夠覆蓋所有在校本科生。
“我們每學期還有8到10期的‘青春健康同伴會’,每次20到30人左右,對學生進行普及講座。”北交大校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會有社團的學生參與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訓,獲得資質證書之后在學校組織同伴教育的活動,以小范圍的專題形式普及防控艾滋病等生理健康知識。而在一些沒有專門生理健康選修課的學校,新生入學教育時也會涉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識,“今年新生軍訓時,我們也專門新增加了防艾教育。”該負責人表示,在交大剛剛結束的新生軍訓中,校醫院進行了“正視性取向,預防男男同性性傳播”的相關教育,并向參加軍訓的新生發放艾滋病防控知識宣傳頁。
不過,盡管課開起來,學生選修的熱情很高,但學校也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北交大校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校生理健康選修課的老師主要來自學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校醫院的婦科以及人口計生方面的老師,對于一個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來說,專業老師確有不足。除此之外,高校開設生理健康課,也會有一些反對聲音,“畢竟現在艾滋病還是一個敏感話題,學校專門開課,有時候會有家長反對,認為學校的引導有問題。”文/本報記者 董鑫
聲音
警惕“防艾”教育變成“恐艾“教育
正在重慶開辦青少年性教育夏令營的性教育學者方剛,昨天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不能把防艾教育和性教育畫等號。現在我們的防艾教育現狀是,只介紹艾滋病傳播途徑和預防性侵犯,但這是遠遠不夠的,而這并不是性教育,只講這些,很容易把防艾教育變成恐艾教育。”
方剛坦言,自上而下的防艾教育,已在大學和中學存在了多年,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顯著,“一方面,各個學校會有顧慮,擔心引來非議,怕外界把性教育誤解為性教唆;另一方面,即使上面下了文,但文件落實層面太空,沒有強制的執行機構和制度安排。有的學校即使此前有專職老師開‘大學生性教育’的全校選修課,最終也因擔心’動靜大’低調地取消了。”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