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但祖父輩辛苦付出卻往往“兩頭不落好”的事例俯拾即是。 “說起外孫教育的事我就慪氣!”來接外孫放學的宋奶奶一臉氣憤地對記者說:“我女兒什么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剛到柜子上去拿熱水瓶替他倒,女兒一聲吼過來:‘他自己沒有手啊!’氣得我把自己關到房間里抹了半天眼淚。不過,氣歸氣,我還得偷偷從門縫里看孩子怎么倒水的,萬一燙著了怎么辦?” 和宋奶奶一樣“慪氣”的不是個別現象。“我們也一個樣,力沒少出,卻往往不落好。”說到隔代教育,幾位等著接孫子、孫女放學的爺爺、奶奶一起圍了過來。 看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現在,隔代教育的普遍性已經慢慢超過親子教育,然而,隔代教育卻往往費力不討好,這是什么原因呢?怎樣做才能使得老人們既費力而又討好呢? 調查顯示: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兩頭不落好”不容回避 在南京的一些幼兒園、小學門口,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老年人。偶爾看到一兩張年輕的面孔,一詢問多半是家中的保姆。 一項在全國范圍內調查“隔代教育”的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于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總數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越高。 隔代教育現象在我國之所以這么普遍,既有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模式的歷史原因,也有現代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現實必然,還與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年輕人,肩負著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城市和農村中的年輕人都在為盡可能賺更多的錢而奮力打拼。盡管他們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也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來帶。再一方面,祖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和對孫輩的喜愛,也是隔代教育現象日漸增多的另一個原因。 隔代教育并不是一無是處。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殷飛對本刊記者說,祖輩家長有愛心,對孫輩十分喜歡,時間充裕、生活規律、耐心十足,老人帶孩子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容易出現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輩家長由于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的緣故,已變得更加從容淡定,不像父母對孩子那樣“急功近利”,有利于為孩子提供愉快、寬松的成長環境。 但是,隔代教育引起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多,費力不討好的事例俯拾即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不討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孫輩的教育效果“不討好”,甚至事與愿違;二是對兒女“不討好”,祖父母的“滿腔熱情”換來的卻是兒女的“有苦難言”,甚至“口不擇言”。 南京鼓樓區某幼兒園門口。馮奶奶:我們家孫女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看她年紀太小,早晨自己吃飯太慢,就喂給她吃,這樣省時間,不然就要遲到了。現在倒好,這個冤家不喂不吃飯。為這個,她媽媽也怪我們,說“就是你們慣壞的!”唉,我們不也是為了孩子嘛! 南京鼓樓區某小學門口。秦奶奶:“我孫子上二年級。兒子、媳婦忙,把帶孫子的事全扔給了我們。我們也盡力了,但孫子的成績一般,兒子、媳婦不高興。有次考試語文考了92,沒有考到一百分,孩子媽媽就教訓他,當著我們的面拿教科書往小孩頭上打哎!我們就跟她吵起來了。小孩的頭能打嗎?打傷了怎么辦?” 就隔代教育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專家認為,隔代教育費力不討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祖父母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如果僅從祖父母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疼愛到溺愛,從處處遷就到包辦代替,這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容易助長孩子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隔代親”是天理人倫,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萬一有差錯閃失,對不起兒女,也怕兒女責怪。于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給孩子做“專利菜”,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