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們廣袤的大自然課堂 楊濤 攝

學生們嘗試編織各種竹器 楊濤 攝

學生們在山澗閣樓中朗誦古詩 楊濤 攝
中新網瀘州10月10日電 (周亞強)“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10日上午,四川納溪合面鎮一處山澗小樓前傳出朗朗誦讀聲。作為教育部授予的國家級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這種以自然天地為教室,山水萬物為教材的創新教育模式已在當地全面展開。對此,著名教育專家紀大海表示,現代教育就是要從迷信網絡教育的誤區中,回歸自然課堂。
六年級的桂藝棲說,《鳥鳴澗》放在這里吟誦,她似乎能看到王維作詩時桂花滿地的場景。“四處桂花香,但經秋雨一吹打,確有幾分凋零的感覺,詩的意境一下刻在了腦海里。”剛讀完,桂藝棲就感覺她能一輩子記住這首經典雜題。
不僅語文,數學、生物、化學、物理也都被搬到了這廣袤的大自然中。“和城區學校無法拼硬件,我們就把校門打開,用好農村自然環境這一優勢資源。”合面中學校長劉天明告訴記者,通過三年實踐發現,每周2至3課時開設在戶外,雖然室內課堂時間減少,但全鎮升學率不降反升。
因為這種特殊的教育模式,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合面現象”產生了。合面鎮是地處烏蒙山邊緣的典型西部山村,距市區50余公里,是主城三區最遠的鄉鎮。和農村學生擠破頭涌向城區全國趨勢不同,這里3000學生“小升初”流失不到20個,97%以上的學生選擇在家鄉就讀。
對于一個留守兒童比例達90%的鄉鎮來說,這一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呢?“這應該歸功于‘天人共育·四育合一’教育理念。”納溪區教育局長楊文政這樣理解新時代的素質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的資源,實現家教人倫、學校育知、社會養德、自然怡情的共育成果。”對于留守孩子們的身心,學校特別通過家教基地的原景重現、親情互通等方式來彌補。
2013年,納溪區高規格地成立了以書記、區長為指揮長的素質教育工作組,在全區范圍內探索農村素質教育方向。近三年來,納溪區社會青少年犯罪下降了近40%,家長投訴率下降了40%,學困生更是降低至3.26%。這與納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學生、自立自強孩子、職業意識公民、個性突出人才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培養了大批會讀書、會考試,但不會解決問題的人,實踐成為了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四川省教育學會副會長、農村教育分會長趙家驥對這種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尤為看重。“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學生,都應該親近自然,這是教育本質所在。中國教育學術會專家紀大海也認為,現代教育過度迷信網絡教育,過度強調信息化,過度依賴電子屏幕、微課等教學方式,像培養模型一樣。”我們提倡人要回歸自然,課堂則更應該回歸自然。”紀大海如是說。(完)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