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2歲7個月,她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內向氣質的孩子,每次初見面比較冷淡,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與人熟絡起來。早教課堂上會認真跟隨老師的節奏,細心觀察后開始行動,提問的時候很少會大聲搶答,但是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心思也很細膩。
原標題:內向氣質孩子發展的潛能需要你去挖掘 
探秘孩子成長的特點特質 晨晨,2歲7個月,她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內向氣質的孩子,每次初見面比較冷淡,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與人熟絡起來。早教課堂上會認真跟隨老師的節奏,細心觀察后開始行動,提問的時候很少會大聲搶答,但是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心思也很細膩。 內向孩子猶如蘋果園里的梨樹 他們有自身特點 金寶貝西安早教中心指導師主任Icy老師稱,面對內向氣質的孩子,父母們往往愛以這樣的口吻對付:“快去??!快去跟老師打招呼!別這么沒禮貌!你說啊,你不是知道的么!在家都會呢!看別的小朋友都一起玩,就你這么不合群!”其實家長們的焦慮、責備,只會增加內向氣質孩子的負疚感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 妞妞媽媽告訴記者,女兒在家還比較“外向”,一出門就比較靦腆,特別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時,總是不愿意主動,每次都是在她不斷鼓勵下,寶寶才會邁開一步,參與到集體活動中。Icy老師分析:“這些孩子無論是獨處或是置身群體,都會伴有期待性焦慮,渴望變得更善于交際,希望自己有人喜歡,但是因為缺少社交技巧,表現不自信,擔心自己不討人喜歡。羞怯的孩子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導致行為拘謹,對陌生人充滿警覺,當有失敗風險時便會戰戰兢兢。 一般內向孩子難以一下子應付一大群人,喜歡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喧鬧和擁擠會讓他無所適從。所以大家認為他們親善性差,不愿意與其他人一起玩。不過研究表明,群體中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具合作精神。內向孩子的羞怯并非不愿意社交,只是比較慢熱,不是“人來瘋”;并非不善于表達,只是更喜歡傾聽;僅愿意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參與討論,需要獨處來重蓄能量。 尊重孩子獨特性 給孩子肯定的環境 如何幫助內向氣質孩子?Icy老師建議,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為孩子重樹這個觀念:內向是一種氣質類型,而非外向失敗的表現,要讓孩子更坦然地接受自己,使他在表達自己需求的時候不再感到羞愧。因為內向孩子猶如蘋果園里的梨樹,家長可以多給孩子閱讀一些塑造角色氣質分明的書,跟他討論不同角色的表現,每個角色的獨一無二之處在哪里,覺得自己更像誰。 特別是家庭需要給內向孩子傳遞的信息至關重要。如果內向的孩子從自己家里接收到的信息說他們是有缺陷的,他們應該更加外向一些,那個孩子就會蜷縮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并斷定他們從外界收獲的負面反饋都是對的。而如果媽媽愿意對內向孩子的某種品質表示欣賞:“寶貝,我發現你特別善于挑選生日禮物,你總是指導別人喜歡什么”,多一些肯定,內向孩子才會慢慢欣賞自己?!?/p> 內向孩子在一次學習中整合信息復雜程度更高,消耗的精力也更多,建議減少多線進行的任務,外界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觀察,你對孩子接受新情況的緩慢程度越寬容,提供給孩子進入新情況的途徑越多,孩子適應得就越輕松,就越容易建立自信。 從腦科學看孩子的“內向氣質” 北京家庭教育專家、原北京兒童醫院醫生馬立科老師表示,根據腦科學家、行為學家對于兒童大腦的發展規律研究顯示:內向氣質的孩子一般對環境與人的依賴性,通常都顯得比較被動,敏感,不會主動與人打招呼,在意他人的感受,顯得乖與聽話;逐漸與人或環境熟悉后,又會呈現出另外一個樣子,活潑,愛表達,模仿力強,愛學習。 內向氣質的孩子如果有不友好,羞怯和自我,是因為孩子的額葉神經元聯結偏被動,但需要進行區分,一種是需要溫暖關懷,不喜歡沖突,而外界環境讓孩子沒有感受到而出現的自我保護;一種是孩子處于壓力的外界環境中,或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呈現的自我評價體系弱,也就是不自信。 這兩種情況,在處理上有很大不同。如果孩子在6歲前,考驗的是家長耐心與理解孩子,就需要讀懂孩子:如果是不自信行為,就需要家長身體力行,鼓勵孩子,給孩子一段時間去適應,去提高;如果是因為人的關懷需求,家長需盡量滿足,通過身體接觸,通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可以慢慢消除,緩解下來。以上兩種情況,建議多用游戲方式或角色扮演方式進行,少用語言,多關注過程,如果有孩子認可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會更好。 內向氣質的孩子是一群愛模仿的孩子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