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未成年人性教育 何時堂皇進課堂?

廣州一名16歲少女被3名男子以聊天為借口相約見面,慘遭多次奸淫,這3名男子最小只有15歲,最大僅24歲(詳見昨日A16版報道《16歲少女深夜單身赴約遭三人性侵》)。有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被媒體曝光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達503起,平均0.73天就曝光1起。同時,今年廣州中院1至8月受理的13起猥褻兒童案件中,有4起的被告人為未成年人,近年來90后未成年人涉案數量有所增加。
未成年人性侵事件頻發,不少人把矛頭直指學校性教育的缺失。也有人認為家庭在這方面亦有缺位。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中小學并未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相關教學多是通過課程、講座、會議等方式進行,目前尚未形成系統。
規定
未要求中小學單獨開設性教育課
廣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中小學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下稱“《綱要》”)進行開展。《綱要》根據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把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5個領域的內容合理分配到五級水平中,分別為水平一(小學1-2年級)、水平二(小學3-4年級)、水平三(小學5-6年級)、水平四(初中7-9年級)、水平五(高中10-12年級)。
記者了解到,《綱要》中并未將性教育單獨列出,相關涉及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這一領域。具體而言,小學一至四年級學生需對“我從哪里來”、身體器官等有所了解,五、六年級則要掌握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特點,包括男女第二性征體現、女生月經初潮、男生遺精等。到了初中,在“安全應急與避險”中有提及讓學生“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高中生則需了解“婚前性行為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時“避免婚前性行為”。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廣州市教育局并未要求中小學單獨開設性教育課程,而是按照《綱要》要求,學校可通過學科教學和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以《體育與健康》為主要載體課程。
“我們在健康教育方面還嘗試‘同伴教育’”,該負責人介紹,在給優秀學生個人培訓后,由他們通過社團、課余時間給身邊同學普及相關知識,“但這也不是專門的,性教育只是包含其中”。但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同伴教育只是部分初中、高中試點,還未全面推廣。
現狀
很多課程提及 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未單獨開課的性教育教學工作,那么在廣州中小學校園、幼兒園中性教育課程是如何開展的?廣州市天河區某中學黃校長擔任政治老師的同時,還兼任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老師。她告訴記者,學校性教育的教學是較為“零散”的:《心理健康》課包含了青春發育期的性心理;像身體構造、生育原理等知識是由生物課講述;正確處理網絡色情則是《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經期、遺精等青春期變化一般都通過開設男女生講座來教授;防性侵則納入安全教育范疇,放在開學后或放假前的動員大會提及。
廣州荔灣區沙面小學校長張鳳娟也表示,學校對性教育采取的是“滲透教學”,會融合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和平日班主任的工作當中。
“我一提起性心理,底下的學生就會開始嘻嘻笑。”黃校長無奈表示,受傳統文化影響,老師與學生一旦涉及到兩性話題,總有些“不夠大方”。此外,由于相關部門沒有專門的、系統的教材,也沒有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們總選擇“保守”地提及兩性內容,而且不會講得太深入。“比如說避孕套怎么使用,這個很多老師都不敢講,怕過了‘度’被家長投訴。”
記者了解到,除了生物課,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健康》等會涉及性教育內容的課程都是由其他科目老師或班主任兼任。“但這些兼課老師都是專業的,都考取了心理健康教師資格證”,張鳳娟說。
家庭
家庭性教育 一些父母羞于啟齒
最近二孩政策全面開放,滔滔媽媽與三年級的兒子滔滔聊到準備再要個弟弟或妹妹時說,“除了媽媽身體好,還需要一種重要的營養。”滔滔突然說:“我知道,是來自爸爸的營養!”滔滔媽媽原本是想叫兒子聽話,讓她開心,被滔滔這么一機智“搶答”,突然有些尷尬。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