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育而言,新時代、新課程、新技術、新課堂都聚焦在一個問題上,就是育人模式。所有的改革都應該為育人模式服務,各種課程模式、教學模式,最終都是為了人、為了育人。 所有的教學都應該具有教育性。道德是人類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重大轉型,從過去的知識教育、知識傳授,從過去的分數、升學率,轉變為育人、立人。中國文化特色下的教育模式,就是立德樹人,課堂教學、課程改革要圍繞立德樹人來展開。 課堂教學應該充滿道德的意義。道德關乎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教師、智慧學生都是與道德緊密相關的。道德還與法制有關系,要用法律支撐道德,用道德滋養法律,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因此,只有關注立德樹人,才能讓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有方向、有意義。 課堂教學改革有兩條線,一條是自上而下,一條是自下而上。我們要將兩條線結合起來,既有頂層設計,也有基層探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兩條線反映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就是要讓教師成為課程的創造者、研究者。教師的創造性要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發揮作用,教師應該成為課改深化階段的主人。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的同時,也應該讓教師站在課程正中央。 為什么教師要研究課改呢?如果教師不在課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那么就會成為執行任務的角色,而不能成為富有創造性的群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其實是一種復雜的思維范式,教育既要學會改變,也要學會堅守。 在課改過程中,兒童始終是主體,教育者要堅守兒童的立場。當今的兒童與過去的兒童不同,因此,當今的教育教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學是一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核心應該是兒童。教師不能只研究教學,也不能只研究技術,而應該研究兒童,研究兒童怎樣學習。 許多教師只是兒童“熟悉的陌生者”——看起來對兒童很熟悉,其實很陌生;有時候很熟悉,但有時候很陌生;對有的兒童很熟悉,對有的兒童很陌生;以熟悉遮蓋陌生,誤以為陌生是熟悉。 如果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兒童,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無法體現“教學即兒童研究”的理念。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如果不觸及認識兒童、發現兒童、發展兒童的問題,不觸及如何讓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改革就很難獲得成功。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