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拍成微電影 學生參演興致高
課本劇形式帶來的新思考

山東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的課本劇《去年的樹》


江蘇太倉小學生的課本劇《丑小鴨》
日前,中國首部公益中小學課本劇《語文故事》制作團隊宣布啟動小演員海選程序,課本劇也因此進入了大眾視野。所謂課本劇,就是把語文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其實,課本劇并不是一個新詞,在近年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就大力倡導課本劇進課堂,提倡以課本劇為載體,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那么,這種教學形式的探索給我們帶來什么新思考呢?
語文課的意義無以替代
過去,人們往往把識字說成學文化,把能閱讀的人稱為文化人,可見語文和文化的密切關系。語文也是貫穿一個人從小學啟蒙到高中畢業全過程的一門主課:《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中小學的語文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鑒賞課。然而,語文與它們又都有關系。同時,語文還聯系著現實生活、文化傳統及連帶的民族生態、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等。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意如指出,雖然無論什么學科的教育都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卻是比較直接地呈現了價值觀,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深遠影響。
學習語文,既是學習漢語這個交流工具的使用,也可以借此通向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從而給予人基本的文化修養,促成人的精神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課程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課本劇適合孩子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相對于語文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語文教學形式則相對穩定,少有變化。
現在的孩子很早就開始接觸電腦、手機,若延用過去寫錯一個字罰抄十遍乃至幾十遍的死板做法,不但很難被孩子接受,就連現在已為人父母的“80后”家長對此做法也頗不以為然。
兒童的認知特點是以形象為中介,許多進行過課本劇實踐的老師反映,直觀、生動的課本劇既順應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要求,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因而達到了優化學習過程的目的。
重慶市永川區一所小學的王老師說,課本劇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能寫的編劇本,愛想象的當導演,善于模仿的做演員,能畫的設計布景,實在什么都不擅長的還可以當評委和觀眾。總之,全體投入,一個都不少。學生在課本劇編、排、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增強了能力,語文教學也因此變得更加愉快而高效。
美國波士頓一所中文學校的張老師上學期也嘗試著為學生編排了課本劇《三個和尚》。學生及家長積極參與,制作服裝、準備道具、背臺詞,海外兒童學中文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課文內容,也學到了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新形式是一種補充
近年來,語文教學形式的創新嘗試不斷涌現,比如開設語文綜合活動實踐課,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入社會,體驗生活,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觀察、理解等能力的目的。開設演講課,讓學生將所學內容編寫成演講稿,既鍛煉了寫作,又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
唐山市外國語學校高中語文老師劉冬認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被動型學習。課本劇這種教學形式的創新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將課本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會去深入解讀課本,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透徹。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使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
河北省獻縣第一中學語文教師祁金金認為,語文教學形式的創新要有針對性,不同地區學生情況不同,所采取的教學形式也不能完全相同。一般來說,城市學生大方,表現欲強,編演課本劇易取得好效果;而農村學生普遍比較羞澀,課本劇不一定適合他們。相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課本劇等形式作為課堂外的輔助比較好。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