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創建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模式的實踐探索”是針對“兒童缺乏學習數學興趣和好奇心,被動學習”等現實問題提出的。
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從屬地位,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和自信心,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和滿足。如何創設兒童喜愛 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我在研究兒童學習需求和小學數學學科本質特點,總結多年以來數學教學實踐探索基礎上,開始了“創建兒童喜愛數學 課堂模式的實踐探索”的研究,試圖通過課題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1.秉承數學教育不僅應當只傳授知識,更要啟迪智慧,完善人格, 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教育理想,努力探索適合符合兒童認知特點與能力發展需要的教學策略與互動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彰顯數學學習的 探究、合作、育人等方面的教學功能,使兒童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由此喚起兒童學習數學的內在需求;
2.在長期探索研究過程中,逐漸積累行之有效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與課堂實踐,創造富有指導推廣意義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詳情見8種課堂教學模式材料)。通過創建有效課堂教學,探索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新路;
3.探索應用適合在職教師專業學習與能力發展的理念與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研修實踐,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影響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促進其專業發展。
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和價值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是解決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好奇心和自信心的問題。創造學生喜愛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樂學、善學、會學、愛學,真正享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解決基層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上好數學課的問題。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有效的、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
二、研究與實踐過程
(一)實踐調研,了解現狀
2001~2003年開始,對本市的城區和遠郊區的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了解了當前學生學習數學的感受,收集到近千名小學生學習 數學的困惑和面臨的難題資料,并將問題進行分類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對數學教育的思考
1.通過對優秀教師教學實踐的學習、研究,通過對學生數學學習需求及學習規律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總結,并結合自己長期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初步形成“創造讓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模式”的思考。
2.對自己教學實踐反思,將已有的教學經驗逐步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并及時撰寫經驗體會、學術論文、教學專著。近年來在全國教育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教學 文章,多篇獲得全國小數專業委員會學術論文評比一等獎。2001年完成了市政府教育叢書《我與小學數學》,2003年完成專著《吳正憲創造了兒童喜歡的數 學課堂》,2006年完成教育家成長叢書《吳正憲與小學數學》等。這些專著逐步豐富和完善了對“創建兒童喜愛數學課堂”的理性思考和認識。
(三)開發優秀教學課例,創造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模式
2004~2006年間,積極開發各種優秀的數學課堂教學課例,以“創造讓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的數學教育思考為主線,我先后開發出《估算》、《解決問題》、《統計》等深受廣大兒童喜愛,教師、專家認可的數學教學課例。
(四)探索多種方式,傳播“讓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教學理念和實踐策略
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師研修方式來傳播“創造兒童喜愛的數學課堂”的理念。我為一線教師做現場研究課、帶團隊做課題研究,開展專題教研活動。2007年開始 組建由各區縣,特別是農村骨干教師組成的“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進行同伴互動研修。利用、開發一線優秀教師的教學資源,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教師群 體智慧共享的團隊成長模式,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成果主要內容
(一)成果的理論基礎
1.兒童學習理論:
兒童學習是一種探索性的試誤過程,只有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獲得直觀體驗才能正確理解內化所學的內容。
2.兒童學習數學理論:
兒童學習數學是基于已有經驗對數學現象重新解讀的過程,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現有的經驗水平進行適當難度的教學。
3.兒童課堂教學理論: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