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以正常人的標準來看,有些時候,你覺得他們絕對是天才,小小年紀,幾歲就精通天文地理、甚至還能滔滔不絕地分析國際局勢;但深入交流以后,有些時候你又發現他們并不是那么“聰明”,甚至“奇怪”和幼稚,他們不能理解社交的一些簡單的規則,一副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的樣子,完全不顧及你的感受。
其實,這些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
自閉癥很多人都聽過,但阿斯伯格綜合征也許你會覺得很陌生。據了解,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發病率要比自閉癥高,大約每500個人中間可能就有一個。不過,列舉出得過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名人可能會嚇你一跳,他們是:愛因斯坦、牛頓、莫扎特、比爾蓋茨、普京……
那么,阿斯伯格綜合征究竟是一種什么病?家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又該怎么辦?帶著這些疑問,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專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兒科副主任李建英教授,請她帶我們走進阿斯伯格兒童的世界。
阿斯伯格綜合征就是高功能的自閉癥嗎?
不少人認為阿斯伯格綜合征就是自閉癥的一種,也叫做沒智力障礙的自閉癥或者是高功能自閉癥。是這樣的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兒科副主任李建英教授指出,阿斯伯格綜合征和高功能自閉癥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根據2013年5月,美國精神病協會所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自閉癥、阿斯伯格綜合征、非典型自閉癥,都歸入到孤獨癥譜系障礙。阿斯伯格綜合征是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里比較輕的一種。
高功能自閉癥,屬于自閉癥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根據自閉癥孩子的智力水平,達到70分以上的,就診斷為高功能自閉癥。
那么,二者的共同點都是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具體表現為:一、社交障礙,這也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中最典型的特點,二、興趣狹隘,刻板、固執的行為,這是它們共同的特征。
它們的區別主要在這幾方面:語言發展的不同,自閉的孩子語言發展比較慢,往往3、4歲才能講話,阿斯伯格的孩子語言發育沒有明顯的緩慢,一般和正常孩子一樣1歲多就能講話,只是阿斯伯格的孩子語言的障礙表現在交流方面,也就是語言的運用可能會比正常孩子差一些,如滔滔不絕講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不管別人是否感興趣;社交方面的不同,自閉癥的孩子是退縮的、不愿意接觸別人,阿斯伯格的孩子是有和別人交流的意愿,只是缺乏交流的技巧;興趣愛好也會不同,自閉癥的孩子的興趣愛好只是集中在某一種物體的表面或者局部,例如,自閉癥的孩子喜歡轉圈圈、轉車輪、按開關,或者看風扇,迷戀一種物體表面的東西,阿斯伯格的孩子的興趣愛好會更“高級”一些,他們會對某一類的主題,話題的東西感興趣,例如:過早喜歡歷史、算術、天文、地理、航空、軍事方面的東西。
阿斯伯格綜合征患兒是“天才兒童”嗎?
有人將阿斯伯格綜合征說成是“天才病”,因為有不少患有阿斯伯格的孩子后來都成了讓我們仰望的巨人。
李建英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這二者是不能劃等號的,阿斯伯格的孩子和“天才兒童”是有質的區別。我們一般講的“天才兒童”,社交是正常的、興趣愛好也非常廣泛的,當然這些孩子非常聰明,智商通常在130甚至150以上的,這類的孩子被稱為“天才兒童”。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是在某一個他感興趣的領域,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但是,他的社交是有障礙的,興趣也非常狹隘。所以,不能把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簡單地歸為“天才兒童”。
阿斯伯格的孩子為何常被誤診為多動癥?
每當新學年開始的時候,一些家長因為孩子“多動、注意分散、課堂紀律差”的表現,以為自己的孩子得了小兒多動癥而去就診,結果診斷出來是得了“阿斯伯格綜合征”。為何阿斯伯格綜合征常被誤以為是小兒多動癥呢?
李建英教授說,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門診,也時常有以上的情況發生。阿斯伯格的孩子很容易被誤診為多動癥,因為這兩種孩子在課堂上都有同樣的表現:上課時不理會老師大聲說話、喧嘩、坐不住、喜歡動來動去,甚至跑出去教室外面。
不過,如果只是單純的多動癥的孩子,經過老師的管教和規范要求,一般在入學后的1到2個月逐漸有規則的意識,這時孩子的好動往往是乘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偷偷講講小話、搞小動作或騷擾旁邊的小朋友,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則可能一直進步不大。因此,我們常常稱,多動癥的孩子是“有所顧忌”的動,而阿斯伯格的孩子是“肆無忌憚”的動,多動癥孩子的社交通常是正常的,興趣也是廣泛的。多動癥的孩子會怕老師,阿斯伯格的孩子是不怕權威的,顯得非常的自我、我行我素、缺乏規則的意識。
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