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道
外媒稱,來自英國的70名教師被送往上海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弄清楚為什么中國學生成績這么好。這些教師回國后表示,中國的成功教學主要是因為中國采取了西方在過去40年里逐漸放棄的教學方法。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1月25日以《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為題發(fā)表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教育學院高級研究員凱文·唐納利。文章稱,中國人喜歡以板書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法,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已經逐漸放棄這種直接的教學方式,轉而采用更具協作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控制權。
文章認為,鑒于中國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國際數學和科學趨勢研究項目”和“國際閱讀能力發(fā)展研究項目”等國際測試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棄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
圍繞直接講授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的孰優(yōu)孰劣,人們進行了許多年的辯論。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孩子們按排坐好,教師站在教室前面,直接講授教學內容并維護教室紀律。這就是直接講授法。
英國最近發(fā)布了一份題為《如何成就一流教學法》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得出結論認為,澳大利亞教育界采取的許多新教學方法適得其反。
研究證據基本上支持直接講授法,認為探究式學習法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的觀點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
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的英語和數學等科目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直接闡明他們所教授的內容,并更好地利用全班教學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韋勒在最近發(fā)布的澳大利亞全國課程最終評估報告中指出,在涉及新知識時,最初的教學應該明確直接。

資料圖片:上海市普陀區(qū)陸家宅小學的學生課堂上舉手回答提問(攝于2010年11月27日)。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英媒:中國教育體系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延伸閱讀英媒:中國教育體系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4日發(fā)表題為《向中國式教育取經》的文章稱,中英兩國計劃將中國數學教師派遣至英國,并將英國教師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國人的數字頭腦為何靈光。
文章稱,一個英國教師先遣小組近來在上海取經,學習如何將這些“武器”部署于“國內生產總值(GDP)戰(zhàn)爭”中。這一計劃的邏輯很簡單,且不提簡單化:上海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全球15歲學生數學能力測試中拔得頭籌。經合組織是總部位于巴黎的智庫。如今英國希望向上海取經,讓該國缺乏數學細胞的國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點光,最終讓他們像中國人那樣有錢。
今年早些時候,時任英國教育部長伊麗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訪問上海這個中國金融中心,熱情談論賦予英國數學教學系統(tǒng)更多中國特色的好處。但與她的熱情贊揚形成較大反差的是,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匯豐(HSBC)近期的一份報告稱,高達85%的中國家長考慮將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
如果中國學校真的那么好,為什么還會有那么高比例的家長考慮這樣做呢?中國內地的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輕松留在國內、在經合組織舉辦的測試贏得榮譽,為什么他們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寧愿將孩子送到國外完成最后幾年的中學教育?
英國保守黨貌似對中國某個城市的學生在一項數學測試中的表現念念不忘,很可能體現了世界各地對中國成為全球老大的焦慮。但其他國家似乎不打算批量引進中國教師,以便讓本國教師學藝。
當然,每個教育體系都能從其他教育體系那里學到一些東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彎路。
中國的學生、老師、乃至“虎爸虎媽”,也有許多值得欽佩的地方。
文章稱,關于上海在經合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拔得頭籌的確切原因,有不少學術性的辯論。有人主張這是基因所致,不過,作者不太相信這種觀點—作者有兩個中國養(yǎng)女,一個上次數學考試不及格,另一個說數學是她學得最差的一科。
還有人說,上海是中國最富裕、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將上海的測試結果與既包括富裕學區(qū)又包括貧困學區(qū)的整個國家的結果相比,是沒有意義的。但這個理由也不太站得住腳,因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中國內陸地區(qū)的貧困學生只會更有動力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澳大利亞的格拉頓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關鍵在于教學策略,比如對教師給予指導,以及讓他們在課堂之外有更多時間。格拉頓研究所稱,比如說,上海每名新教師都有兩名校內導師,一名負責課堂管理方面的指導,一名負責教學內容方面的指導。但對幾名上海中小學教師的不科學調查顯示,只在他們入校第一年是這樣。這能帶來多少差別呢?
還有人說是家長的原因:中國母親即便不都是“虎媽”,通常也會花很多時間從孩子嬰兒時期就教他們基本的算術,而其他國家的母親滿足于用《小小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最后,還有一個看來最好笑的觀點:中文更適合學數學,最理所當然的理由就是中文里“十一”和“十二”擺明了就是十加一和十加二,不像英語那樣還要學兩個新單詞“eleven”(十一)和“twelve”(十二)。
說到底,相互借鑒沒錯。但要打贏英國人缺乏數學細胞這一仗,僅憑從中國數學教育體制引進“數學教學武器”是不行的—中國國內的許多家長已對這一體制(至少是對高中及高中以上階段)失去信心。中國家長正在用錢包投票,讓自己的孩子告別中國的學校。或許他們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東西。
(2014-10-14 11:47:27)
:美報關注中國教育鴻溝 稱歧視貧困者
延伸閱讀美報關注中國教育鴻溝 稱歧視貧困者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發(fā)表作者海倫·高題為《中國的教育鴻溝》的文章稱,中國的教育制度—它提供九年義務教育并嚴格按照考試成績錄取大學生—在國外常常被盛贊為教育平等的典范。中國學生在國際標準化考試中的一貫耀眼表現更是加強了這一印象。但這一聲譽是建立在一種迷思的基礎上。
文章稱,盡管中國在擴大基礎教育普及面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并且在過去十余年間令大學畢業(yè)生的數量翻了兩番,但是它也造成了一種歧視貧困者和無門路者的制度,每向前一步都有官僚障礙和資金關卡妨礙社會流動性。
文章認為,農村學生和城里學生之間的巨大教育鴻溝是主要問題之一。農村學校有大約6000萬名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由祖父母照料,因為父母在遙遠的城市打工。許多城里學生就讀的學校都配有先進設施和訓練有素的教師,農村學生卻常常擠在破舊的教室里,在合格教師缺乏的情況下費力地學習英語和化學等科目。
文章作者的朋友蔣能杰是一位獨立制片人,他拍攝了一部有關留守兒童的紀錄片。他對作者說:“農村學生幾乎沒有機會與城里孩子在學業(yè)方面競爭。”他說,在他位于中國中部的老家,村里的大多數年輕人在中學畢業(yè)后都直接去了廣東省的工廠做工,因為“回報比上一所三流大學可觀”。
文章稱,對于那些跟隨父母去城市的農村孩子,接受像樣教育的機會同樣十分有限,因為政府的各種政策使外來學生無法完全融入。戶口制度使農村孩子很難在城里的公立學校讀書。許多農民工的孩子只能去學費高昂、教育水平不達標的民辦學校讀書。廣州和上海等城市最近出臺的改革措施在提供公平教育機會方面都沒有切中要害。
文章認為在有800萬外來務工者的北京,入學的前提條件似乎并不旨在促進教育公平,而是為了加重歧視。有些家長通過換工作甚至假離婚來繞開政府規(guī)定(區(qū)與區(qū)之間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許多外來務工人員最后別無選擇,只得把孩子送回農村老家,接受低水平教育。
中國有的地方規(guī)定中學生要在戶口所在的省份參加高考,而一流大學分配給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招生名額比給其他省市的名額多。
文章稱,即便有城市戶口,也不能保證孩子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城里學校的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設法進入重點學校的競爭滋生了猖獗的腐敗行為。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不惜花數萬美元的“贊助費”。在重點中學,比如我曾在北京就讀的那所,贊助費最高可達13萬美元。此外,父母還可以花錢買到進一步的優(yōu)勢,他們花高價請教師來對孩子進行額外輔導,有關部門對這種做法進行勸阻,但它實際上還是很普遍。
文章說,為了遏制腐敗風氣,北京今年出臺政策,要求小學生就近入學。但是新政并未阻止家長對教育制度下注,反而讓資金流向另一個市場。優(yōu)質學區(qū)房成為北京今春最搶手的商品。不少家庭爭先恐后地把高端小區(qū)的寬大住宅換成小學名校旁邊的破敗平房。以西城區(qū)的一個熱門學區(qū)為例,一套面積107平方英尺(約合9.9平方米)的平房要價55萬美元。
文章稱,中國教育一直極為重視考試分數,現在則正演變成另一套數字的角逐。當高三學生走進考場參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時,他們的機會不僅是由十年寒窗苦讀決定的,同樣是由補習開銷、父母為拿到城市戶口而在城里受苦受累的歲月、以及大學分配給各省市的名額決定的。對貧困生而言,戰(zhàn)勝困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yè)陪護、服侍老人、醫(y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