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由湖南衛視打造的《爸爸去哪兒》連續數周創下了全國同時段節目收視率第一。2014年,各種親子節目層出不窮。當代中國轉型期中的親子關系、家庭觀念面臨著中國式“二胎”家庭、“隔代教育”、“東西方文化沖突”、“虎媽狼爸”等種種新問題。中國父母期望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最新的育兒理念。
 相關圖片
我們尋訪了許多大學和社會上的相關機構,驚喜的了解到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和廣州市少年宮正在策劃一個以父母教育成長為主的課堂,叫做“心靈花園父母課堂”。近日,記者聯系到心靈花園父母課堂的發起人之一高嵐教授,她同時也是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專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聘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對心靈花園父母課堂的現狀及其未來為父母提供的主要幫助與支持進行了深入的采訪。采訪包括兒童心理咨詢個案中的父母問題、歐美國家父母教育對我們的啟示和心靈花園父母課堂主要內容三部分。
心靈花園父母課堂: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臨床思考
記者:是什么促使您決心在廣東省開設心靈花園父母課堂呢?
高嵐教授:很多原因吧。最直觀的一點就是,在從事兒童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每次看到孩子到來之前,離開之前和父母的互動狀況,我就感覺非常的擔憂。和一些同仁交流中,大家也都會有同樣的擔心和壓力。
記者:您可以舉個例子說明嗎?
高嵐教授:就像今天上午,我在沙盤游戲咨詢室中,等待我下一位小朋友的來到。還未見人,遠遠的就聽到,媽媽在叮囑孩子“一會兒見到高老師要叫人,有禮貌,趕快吃完(孩子手里拿著還在吃的早餐),于是孩子用另一只手去抓,媽媽立即提高了聲音,“和你說很多次了,不能用手抓,手不干凈”,孩子開始變得很煩躁了,把包著點心的紙和點心一起塞進嘴里,于是被噎住了。媽媽說“趕快喝水,喝點水吞下去”,孩子使勁搖頭,媽媽繼續催著“趕快喝點水…快點,時間到了”邊說著便把水壺放到孩子嘴邊把水倒進去,于是孩子被嗆著了,吐了起來。媽媽似乎覺得被激怒了,于是大聲說“你看你看,他總是這樣……
記者:這是一個特別的讓您印象深刻的例子嗎?
高嵐教授:不是的。這并不是特殊的例子,幾乎每周在我的工作室中,我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父母親不斷的用命令的方式指責孩子,孩子變得茫然無措,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怎樣的?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應對父母不斷的指令和要求?我們的父母親,無一例外是愛著孩子的,在私下的交流中,他們知道自己應該變得更加接納,并且也為此付出了努力。而一旦與孩子在一起,就會出現了上面類似的畫面。
記者:這是什么原因呢?
高嵐教授:當我們意識到問題所在,到真正的去做到自己意識層面所期望達到的狀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方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父母們需要知道兒童發展中的一些里程碑,重要的發展路徑和兒童可能遭遇到的問題。如果父母們可以有機會了解這些,那么他們會有更好的方式去帶領自己孩子的成長。我們希望創設一個學習的平臺,給予一個情境觀察的環境,通過持續不斷的討論交流,給每一位父母以支持。
心靈花園父母課堂:歐、美父母教育的啟發
記者:我們知道您旅居國外多年,也和世界各國的兒童教育專家有著持續的學術溝通、交流。您可以從其他國家的角度來談談對于中國父母教育的啟示嗎?
高嵐教授:先說美國吧。比如20世紀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像約翰·杜威、斯丹利·霍爾發起了“兒童學研究運動”。他們認為了解兒童,是一個國家的重要任務。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揭示什么是好的兒童?什么是好的父母?什么是好的學校?什么是好的老師?等一系列的問題。希望能夠更好的了解兒童,并通過調查的結論向父母傳達兒童的思考方式與看待問題的視角?;旧显谶@個階段,整個國家對于兒童、父母角色有了一個很好的持續思考。
記者:現在美國的情況怎樣呢?
高嵐教授:如果說20年前,父母們參加有關的父母教育課程是為了遵照相關法律規定而來的,那么今天坐在課堂中的是一些本已很優秀的父母,他們僅僅是為了做得更出色而重返父母課堂?,F在的美國父母基本上都是主動的去學習,他們會清晰的知道: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我們不能夠用自己之前的成長經歷、自身經驗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們必須重新回到學校里,了解現在的孩子,并得到和教育、心理等兒童研究者交流學習的機會。今天課堂上講授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如何讓孩子增加自信、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如何增進家庭內的溝通技巧。父母課堂的主旨在于,教會父母們2到3項技巧,使他們成為更完美的家長[微博]。在美國的大部分的父母課程為十到十二周。
記者:您在歐洲學習過,呆的時間比較久。那里的父母教育有什么觸動您的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