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聚焦揚大“益往黔行”公益團隊。 
志愿者和孩子們做手工。 
志愿者和孩子們做游戲。 編者按 昨天是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本報今天為您介紹兩個志愿團隊的故事。他們一個走進千里之外的大山,為那里的留守兒童送去關愛與知識;一個則將目光投向身邊的環衛工,為他們敞開大門,帶給他們冬日里的暖意。無論是怎樣的志愿行為,都告訴我們,做志愿,最重要的是堅持。 昨天是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以“馬背上建起第二課堂”介紹了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團隊。這群志愿者用肩扛,用馬拉,將一批批教學物資送進偏僻的貴州山區,讓科學世界的大門向這里的孩子敞開。 1 交通閉塞,信息滯后 這里的孩子不知道可樂薯片“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揚州大學的公益團隊正在向貴州黔南的大山深處挺進。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馬場鎮,交通閉塞、信息滯后,馬匹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道路。寨子里87名學生,只有兩名代課老師,雖然只開設語文和數學,但每個年級兩天才能排上一次課。 為了幫助山區兒童,同學們在馬背上建立起了這個"第二課堂",每隔兩個星期就會上山一次,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為山里的娃娃們開設手工、音樂、科技等一系列課程,兩年間,他們不僅拿出自己的獎學金,還通過義賣、義演等多種方式為小學校建立了圖書室、體育室和科普實驗室。” 這是央視新聞頻道關于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團隊的介紹。“益往黔行”公益團隊團長陳晨告訴記者,他們支教的地方幾乎與世隔絕,通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是往返需要五六個小時的山路。在公益團隊剛開入山區的時候,寨子里唯一的木廠小學只有兩名老師,留守兒童達到70%。 “昏暗的教室、石頭壘的講臺、光著腳的孩子……貧窮在這里是赤裸裸的,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突然出現在眼前,狠狠地沖擊著內心。”這是2013年3月,“益往黔行”公益團隊第一批志愿者對這里的描述。 “這里的孩子大多數從未走出過大山。”志愿者李文慧介紹說,他們沒見過高樓大廈、摩天輪、洋娃娃,沒見過飛機、火車、輪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可樂、薯片、肯德基……他們對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僅僅來自課本和老師的講解。 2 打零工,辦義演 他們用馬給孩子馱來教學物資“冰激凌為什么是涼的?長城是建在云朵上的嗎?城市的高樓比眼前的大山高……”在這里,孩子的好奇心總是天馬行空,他們的問題卻讓志愿者心酸。 “大山阻隔了孩子們的視野,但不能阻斷他們的夢想。”為了打通山寨與外界交流的最后幾公里,讓孩子們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們絞盡腦汁。 支教經費緊張,隊員們利用課余時間打零工、辦義演、撿垃圾,一分分籌集;山路崎嶇,小伙子們用肩扛,用馬拉,將一批批物資送進大山。“有好幾次,幾乎貼著山崖邊緣往上走,腳下就是萬丈深淵……”事后想來,不少志愿者至今都心有余悸。 在志愿者們的幫助下,筆記本電腦、投影儀等最新的教學器材被搬進課堂。變形金剛、洋娃娃……孩子們分到了各種從未見過的玩具;指南針、風向儀、靜電發生器……科學世界的大門向這里的孩子敞開。“每次看到窗外擠滿了孩子,看到他們求知的眼神,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租用山民的馬匹進山,后來得知是我們的公益行為,每次到山腳下,常會有村民自發免費送我們上去。他們的淳樸和熱情讓我們覺得自己做的遠遠不夠。”陳晨說。 從2013年到現在,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扶助項目已累計為貴州等西部山區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籌集了20余萬元公益物資,援建了圖書室、醫療室、體育室等一大批教學設施,為山區輸送了20余名支教老師、醫療衛生、科技幫扶等志愿者。 3 根據留守兒童心理 針對性開發公益課程“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孤僻,缺乏關愛,為了讓他們能有效地接受知識,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陳晨告訴記者,志愿者們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當地的文化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公益課程。比如針對留守兒童,開發了“創藝家”手工創作公益課程,和“萌蒙繪”兒童品德教育立體化繪本,通過藝術治療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充實生活的信心。 “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發揮專業優勢,建立了"診聊室",由醫學和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把脈"。” 陳晨說,志愿者還和當地的老師和民俗傳人,一起在學校編排蘆笙舞,幫助傳承這里的非物質文化。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