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 (記者劉東萊報道)兩年的時間,一場潤物無聲的改革在霍城縣教育系統悄然推進。通過重組教育資源和轉換教學理念,霍城縣將學校變成了一個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們而言,都越來越向往的地方。 教育用地一寸都不能改 “以前我們的很多工作人員,想方設法往伊寧市調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孩子上學。縣城的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很多幼兒園都擠不進去。”11月24日,霍城縣委書記葛國對記者說,“重新調整學校布局后,空出來的用地,我可以很自豪地講,沒有一塊地賣掉,全部用于教育。” 新建的初級中學投入使用后,霍城縣將原本兩座中學合并到一個學校,利用空出來的校園做杠桿,開始對整個縣城的學校布局進行重新調整。以往每年江蘇幼兒園開園招生時,很多家長前一天晚上就帶著凳子在園門口排起長隊。可今年不同,經過調整,江蘇幼兒園搬到了原來的水定鎮中心小學,校舍一下子增加到了兩棟樓,如今,縣城的家長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 在鄉村,學校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清水河鎮新區,投資1.2億元的瞻德中學和投資1700萬元的江陰雙語幼兒園正在建設。三宮鄉下三宮小學,孩子們夢寐以求的操場于今年出現在了校園里,它是政府花巨資為學校新添置用地的結果。不止下三宮小學一家,今年,總計有4600萬元的資金被用來實施“薄弱學校”改造項目,重點包括學校的操場、校園環境硬化、亮化、美化工程。短短兩年時間里,霍城縣學校面貌與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對學校而言,基礎設施完備之后,最重要的無疑是人,后者才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霍城的教育改革,將“人”放在了核心的地位。 給教育者以希望 張峰每天都很忙,上任霍城縣教育局局長一年多來,他感覺把幾年的活兒都干完了。“太累,但這是職責,在縣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這兩年縣上的教育發生了這么大變化,累也值得。”張峰說。 在赴教育局任職之前,張峰先后擔任霍城縣第四中學和江蘇中學的校長,7年的校長生涯后,基于其出色的工作能力,2014年9月,張峰正式在新崗位上走馬上任。他今年47歲,正當年富力強。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內,霍城縣學校,尤其是基層學校發生的一個最顯著變化,就是校長的年齡構成。“從去年至今,全縣48所村小,有2/3的校長調整,目前的校長隊伍構成中,90%以上的人年齡都在40歲以下。相比而言,他們更加敢想、敢闖,也更善于、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張峰說。 能者居上的機制,讓越來越多的老師們有了工作動力。霍城縣的改革不僅針對學校的領導者,一般老師們的人生機遇也有了重大變化,這變化,來自于霍城縣職稱評價體系的變革。今年,整個霍城縣教師職稱評定中,名額分配開始大幅向基層傾斜,今年評定的115個高級教師(副高)名額,其中101個在鄉鎮學校,縣直學校僅留了14個名額。“這在往年不可想象。”張峰說,“很多基層老師干了一輩子,都評不上高級教師,與之相關的待遇也就無從談起。教師也是人,人總是要有希望的,沒有希望,慢慢地,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就消散了,而教育恰恰是最需要熱情和動力的職業之一。” 在完成教師隊伍的年輕化,逐步完善從領導到普通老師的有效激勵機制的同時,霍城縣開始進行一場教學上的深遠變革。正是這項變革讓孩子們越來越向往課堂,而它之所以能夠付諸實施,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參與其中的主力,是一群年輕的教育工作者。 信息化建設正改變課堂 和所有同事一樣,霍城縣江蘇中學的物理老師易毅,已經對政府投資的錄播教室使用的得心應手。這間教室的空間被分為課堂和觀察室兩部分,學生圍繞圓桌坐,大大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整個課堂被攝像頭全景無死角拍攝,老師講課時,同事們就可以在單視向玻璃幕墻后聽課,同時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會被錄下來,以便講課老師自己重新審視教學過程。“很多時候,自己講課沒有意識到,但回到視頻中一看,就會發現自己在語態、神態、動作上的很多問題。”易毅說。 這間錄播教室并沒有被當作擺設,每周至少有三天,它是在使用著的,而且頻率還在不斷加大。但對老師們而言,更大的變化,來自于一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學分析平臺的運用。“它叫"極課"系統,每次授課信息和考試信息都會被錄入,這樣我們就可以對一個學生幾年的學習情況進行追蹤。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易毅隨手點開了一個學生的檔案,清楚地顯示出了在最近幾次考試里,他做錯的題目數量和類型。“我們的老師們運用這個系統,就可以很方便地歸納出一個班上有哪些學生同時做錯了哪一道題,屬于什么類型,完全可以做到精準化的教學。通過授權,學生們在家也可以在這個平臺里根據自己的分析數據自主學習。在互聯網云端,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可供師生們使用。”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