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一聽到讓幼兒“寫字”,馬上擺出刺猬般的抗御架式,義正詞嚴的說:“孩子不到六歲,小肌肉發展未成熟,學寫字不利于發育。”
年齡像根巨尺,不但衡量誰可以做,也區隔著行為的對與錯。這種以唯一標準來丈量幼兒學習內容的習慣,極可能會忽略幼兒探索“書寫”的自發性動機和行為,也會讓成熟度比較高的幼兒,因為缺乏適切的引導,形成日后得費力加以改正的不良書寫習慣。
在許多學前教育機構里,是不教“寫字”的。原因主要是:幼兒的肌肉發展不夠成熟,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不適合學習等等??墒?,幼兒發展,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個別差異的考量才是重要指標。
這同時還牽涉兩個必須加以區別的問題:一、學習寫字,并不等于寫注音符號、漢字或英文字母;二、是否成人不教,幼兒對文字的書寫常識就等于零嗎?若成人不教,幼兒就不會提筆去“寫字”嗎?
幼兒自然而然想“寫字”
其實,幼兒對“學習”的趨力,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在學習,目的是適應環境。而學習的對象不會只限于某些事,還包括他身處其中的所有文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自發探索和學習。
文字雖是一組約定俗成、由特定規則所組合而成的線條符號,但它時時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比如廣告、玩具、看板、圖書、包裝盒上……實用的說明著“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功能性。而環繞在幼兒周遭的人也高頻率的使用著文字,寫信、寫卡片、記錄、打電腦等,充分展現表達和記錄的必要性。
文字的高曝光率和超級有用(高功能性),讓幼兒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實用價值,而不知不覺地“學”了起來。所以成人會看見,即使只是一、二歲的幼兒,也會拿筆和紙來涂鴉,來扮演“寫字”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也很有用處。
事隔多年,我仍清晰的記得那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即看見兩歲的女兒、蹲在地上,手上握著一枝筆,專心的戳著稿紙,她說:“Annie寫稿”。而她身旁躺著一本我的書,早已被她用螢光筆畫得滿目瘡痍,她說:“Annie看書。”
看書和寫稿是我很重要的日常活動,女兒Annie看在眼里,無形中也變成了她自發游戲和探索的項目之一。類似這樣的幼兒游戲組合,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吧。舉凡拿著鍋碗瓢盆“下廚”,或者手持積木當成手機“通話”,更甚者偷偷爬上電腦桌,敲敲打打鍵盤“上網”,這些成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大事,都會一一出現在幼兒的自發性游戲,或更準確的說,“探索”中。
孩子會自發尋找書寫規則
所以,在成人論斷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時,必須先了解“寫字”的學習動機,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需要。需求的動機,沒有對錯。所以重點不在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而在鼓勵幼兒“寫”什么或探索什么?
你只要花幾天的時間,匯集一下幼兒的自發書寫作品,你一定會驚喜的發現:原來,孩子真的在學寫字。他寫的作品不是鬼畫符,也不是亂寫的,每一張作品里,都可以看見他主動探索語文(包括母語和外語學習)的痕跡!
幼兒的學習,不是只有模仿。他們有本事,能從復雜的現象中,歸納出使用規則,例如,語法、字形結構等等,雖然這些暫時的“規則”,與成人的不完全相同,但仔細分析起來,幼兒的“規則”卻也抓住了特有文字系統里的特質。然后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技巧的增加,不但兒童的文字規則會愈來愈趨向成熟,也為日后正式的書寫學習奠定穩固的根基。
幼兒在環境中不僅在學習有形的東西,也在學習抽象的東西;他不僅探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也在探索文化中的各項知識。所以簡化論斷“孩子不到六歲,學寫字不利于發育”,不但易讓家長誤認為“寫字”的學習,只是寫漢字或注音符號,而忽略了幼兒主動探索寫字動作和文字常識上的各種努力和成就。
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是累積來的成果,而非一蹴即成的。
預備書寫的環境
理想的教養環境里,成人不僅應珍視孩子自發性的書寫探索,也應提供充足的各種書寫工具,如紙、筆,讓孩子探索工具、符號間的關系。豐富的書寫探索環境,不需耗費太多錢,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