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一路同行——陡崗鎮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掠影
2015-08-27 09:25:57 華夏經緯網
“同學們,你們會唱《童年》嗎?讓我們伴隨著尤克里里優美的琴聲大聲地唱出來。”8月4日,孝南區陡崗鎮袁湖村“留守之家”迎來了23名留守兒童,6名志愿者在給孩子們教授趣味音樂課和美術課。從7月底開始,由高中畢業的準大學生、大學生村官、青年鎮干部等群體組成的志愿者在各村“留守之家”舉辦的暑期課堂,成了孩子們假日里的樂園。
這是陡崗鎮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一個縮影。多年來,該鎮堅持用愛心為留守兒童構筑心靈港灣,春風化雨,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留守之家”溫暖孩子心田
自從學校的“留守之家”建成后,陡崗鎮中心小學1年級3班的李曉宇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在這里我一點都不孤獨,看書、畫畫,還可以跟爸爸、媽媽視頻語音,在網上經常見面,這樣真好……”
陡崗鎮是打工經濟大鎮,以建筑勞務輸出為主,形成了龐大的勞務大軍,同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也數量龐大。全鎮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小學2所;全鎮中小學生共2411人,留守兒童共計1202人,占比達49.8%;現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1354人,其中留守兒童557人,占比達41.1%。
該鎮以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為重點,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部分鄉村、社區、農村中小學建設“留守之家”。
該鎮在留守兒童之家開通“親情電話”“親情視頻”,讓父母的聲音和笑容能陪伴孩子。同時,也讓背井離鄉的父母可以安心工作。
暑假即將過去,各鄉村、社區“留守之家”里的活動仍在繼續。“繪畫大比拼”、“聽老一輩革命家講故事”、“留守兒童才藝展示”……一系列活動緊鑼密鼓地“趕上趟”,不少黨員、居民、五老自發加入其中,引導廣大留守兒童健康生活,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用真情、出實招努力為陡崗鎮留守兒童撐起一片七彩童年。
不僅如此,“留守之家”內還有活動室、談心談話區、圖書閱覽區、文體活動區等功能區,滿足留守兒童在情感、心理、知識、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陡崗鎮各校(園)共組建“留守之家”7間,開通“親情電話”12個,“親情視頻”10臺,配備心理咨詢師10名,提供閱覽圖書8000余冊,開放活動場地10余個,受益的留守兒童達千余人。
“愛心媽媽”大手牽小手
在陡崗鎮,由婦聯組織成立的愛心組織,持續5年為留守兒童送溫暖,35名機關女干部、女企業家、教師、醫務工作者,先后充當了“愛心媽媽”的角色。
“父母不在,爺爺奶奶年紀大沒法照顧到我的學習,從初中到高中畢業,一直都是王媽媽在想方設法地照顧我,讓我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從當年陡崗鎮中心小學的留守兒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劉歡說,她最感謝的就是當年在家鄉學校里一直照顧、陪伴她的“愛心媽媽”王麗惠。
2007年,在陡崗鎮中心小學任教的王麗惠接觸到“愛心媽媽”這一群體,便義無反顧投身其中。8年來,每逢節假日,只要有空閑,王麗惠都會陪留守兒童度過。
“剛剛接觸劉歡,她還在讀初中,十分要強,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王麗惠回憶,當時自己是劉歡的英語老師,在一次摸底考試中,她的聽力題竟然錯了一大半。在自己的再三追問下,她才支支吾吾說家里的老錄音機壞了,買不起新的,已經很久沒練習過英語聽力了。
那天晚上,王麗惠跟著劉歡一起回家,才發現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窘。第二天,王麗惠將一臺嶄新的單放機塞到劉歡手中,摸著她的頭說道:“你放心讀書,老師供你上大學。”
這一句簡單的承諾,直到現在仍在繼續。
大走訪建起家校連心橋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陡崗小學402班班主任徐先菊和數學老師彭菊花仍奔走在家訪的路上。每天放學后開始走訪,穿小巷、下村灣,到留守兒童家中拉家常、談建議、送溫暖、助學習,把學校和老師的關愛傳達給監護人……這樣的活動一直從3月初持續到了4月底。
近年來,陡崗鎮把建立留守兒童“一人一檔一卡一責任人”制度作為檔案建設的重點,從今年年初開始,組織全鎮所有教師進行走訪、發放調查問卷、舉行校園開放日、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完善《留守兒童關愛工程信息卡》,全面掌握全鎮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和安全保障現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管理臺賬。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