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見生人,沈旭面露羞澀,埋頭不愿答話。但說起不久前剛過的生日,他立刻露出喜悅的神情。“羅叔叔他們買來了蛋糕,還買了一個溜溜球給我作生日禮物。”
小沈旭稱呼的“羅叔叔”,是碧江區委組織部派駐到滑石鄉老麻塘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羅賢剛。上個月17日是留守兒童沈旭10歲生日,他把村里另外幾名七月過生日的留守兒童組織起來,為他們精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生日晚會。
一個簡單的生日晚會,體現的是一份濃濃的親情,更是一份對留守兒童的責任與理性關懷。
2013年以來,碧江區以覆蓋每個村的“干群連心室”為陣地,在全區90個村(社區)均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探索出“三聯三制三室”的工作機制,帶著責任、感情和理性,守護每一名留守孩子安全、健康、快樂成長。
擔一份責任,筑牢關愛“防護網”
碧江區桐木坪鄉棉花坪村,是該區較為偏遠的一個山村。在村委會辦公室,有一個“留守兒童之家”,桌上的兩樣東西吸引了記者:一張是詳細呈現留守兒童分布信息的手繪地圖,一本是詳細記錄聯系領導、部門和干部的包保對象、職責及范圍的工作臺賬。
一張留守兒童分布圖、一本工作臺賬,這在碧江區每個“留守兒童之家”都能看到。隨手翻看,每名留守兒童的父母去向、監護人情況及入學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聯系領導、部門、干部及幫扶內容、措施等一清二楚。
“我負責的是竹坳組的姚珍祥兄妹,他們的母親改嫁,父親外出務工,現在伯父家生活……”說起自己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到棉花坪駐村的楊東了如指掌。
碧江區現有1萬余名留守兒童,數量多、分布廣。如何及時掌握這些孩子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如何及時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關愛?
從2013年起,該區就建立了區領導聯鄉、部門單位幫村、黨員干部和教師包戶的“三級聯動”工作機制,把責任明確到人,編織起一張橫到邊、縱到底的關愛“防護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愛、有人管、有人教、有人護。
投一份感情,構建溫馨大家庭
滑石鄉老麻塘村和湖南鳳凰縣相鄰,雖自然條件較好,但外出打工的依然不少。羅賢剛今年3月來駐村不久,便發起組建了一支有100多名成員、包括了駐村干部、村組干部、黨員、教師以及愛心人參加的鄰里互幫愛心隊。
“愛心隊不僅捐款捐物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困難,還和村里的106名留守孩子結成愛心幫扶對子,進行一對一的跟蹤管理和服務。”羅賢剛說。像這樣的鄰里互幫愛心隊,碧江區已成立了20多個。
關愛留守兒童,不僅要有責任心,更要投入真感情。碧江區建立應統盡統調查登記、全程跟蹤服務管理、愛心結對幫扶救助等“三項制度”,統籌政府、學校、社會等各方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精心關愛、精準幫扶。
今年,該區還完善了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制定了交心談心、家長聯系、應急處置、學習生活幫扶等措施,成立了駐村工作組、學校、村兩委為主體的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組建由駐村干部、教師等組成的家教走訪團,對留守兒童進行拉網式排查,全面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
“我們學校的50多名老師,成了全校122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桐木坪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副校長李應奎介紹,老師除每月都要進行家訪,還對要對孩子進行學業輔導,并對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進行跟蹤。
多一份理性,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燈塔辦事處燈塔社區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設有親情聊天室、圖書室、心理疏導室,還開辦了“下午4點半課堂”,已然成為留守孩子的溫馨家園。
碧江區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把“三室”建設作為一項重點。依托電商進村以及遠程教育室,為留守兒童建立起親情聊天室,定期聯系學生家長與孩子視頻“面對面”;利用鄉村少年宮、農家書房、體育場地等設置各具特色的成長活動室,幫助他們健康、陽光、快樂地成長;開設心理疏導室,驅散他們成長中的煩惱。
該區還完善幫扶救助機制,利用農村低保等保障困難兒童的生活,同時充分利用留守兒童管理基金、慈善救助資金以及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物資等,幫助困境兒童重拾希望。
“要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關鍵是引導孩子的父母返鄉就業創業。”碧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申越發說。
近年來,碧江各類產業園區發展迅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該區深入實施“雁歸工程”,制定出臺了系列政策,激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該區發揮駐村工作組、村干部以及社會力量,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據該區就業局統計,去年以來,共吸引7674人回鄉就業創業。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