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卻詠梅 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在呼喚“兒童閱讀走進語文課堂”的今天,我們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一些問題:教師和學生如何打開兒童文學視野?哪些真正意義上的經典童書不容錯過?當兒童文學走進語文課堂,究竟該體現怎樣的價值追求,呈現怎樣的課堂風貌?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的課堂與普遍意義上的語文課有什么區別……近日,以“走進世界經典童書,探索兒童文學課堂”為主題的南京玄武區兒童文學教學研討會在珠江路小學舉行,上海師范大學梅子涵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特級語文教師王棟生以及玄武區24所小學的教師代表齊聚一堂,圍繞瑞典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的作品,通過展示公開課、現場互動、專家評說等,為老師們打開一扇世界經典童書之窗,進一步探索兒童文學課堂的目標定位、價值追求和教學方法等。
教師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
提到兒童文學,大家都知道瑞典的安徒生,其實瑞典還有一位作家也是兒童文學大師,那就是“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被親切地稱為“童話外婆”的林格倫,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已出版90多種版本,發行量達到1.3億冊。林格倫推崇的是自由的兒童教育思想,用神奇的筆創造了一個理想的兒童世界,塑造了一系列豐滿生動的兒童形象。如:力大如牛的長襪子皮皮、淘得驚天動地的埃米爾、破案神奇的小卡萊、手持寶劍的米歐王子、嘰嘰喳喳的吵鬧村的孩子們……他們完全是獨立的個人,其自尊心、創造力和個人的天性得到了最大保護。
珠江路小學校長林虹自稱“吵鬧村”村長,她認為,林格倫的作品擁有一種打動孩子心靈的神奇魔力,能夠給予小讀者心靈的哺育和滋養,是塑造兒童性格和品格的精神佳品。學校現在每周有一堂閱讀,通常是學生自主閱讀或者由老師帶領閱讀,按照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閱讀教學,比如低年級學生進行繪本閱讀、聽讀欣賞;中年級學生喜歡體驗,嘗試表演;高年級的閱讀課堂,教師會設計一些話題讓他們學會思考、深度探究,用創意的練習、評價助推閱讀……讓兒童文學閱讀植根于生活,生長于課堂,在每一個孩童的心中播下關于兒童文學閱讀的幸福的種子。
在公開課上,余艷老師與孩子們一起閱讀了《長大做個好爺爺》,品味生與死的真正內涵;聽趙昌竹老師分享《敵人》,像在感受一部“美國大片”,意猶未盡又飽含哲理意味;郭東霞老師則生動地講述了《偵查鬼》的故事,步步是懸念,極富感染力。接著,張曉艷老師的《淘氣包埃米爾》閱讀推介課、戚志蓉老師的《長襪子皮皮》讀后交流課,以及黃海娟老師的《大偵探小卡萊》兒童文學欣賞課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了林格倫的世界,通過孩子們的朗讀、繪畫、拼圖、詩歌、散文、戲劇和歌曲等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也展現了語文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和教學探索。
“永遠不要低估兒童,兒童文學教育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王棟生非常欣賞幾位老師在課堂中的機智應對和繪聲繪色的情節講述,“教師首先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讀者,努力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的想象能夠自由馳騁。小學教育非常重要,現在很多老師把做題看得比閱讀還重要,即使閱讀也是無價值的閱讀,因為那些閱讀也是為了做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影響了孩子們的心理”。
耐心等待花開的時候
研討會的當天正好是玄武區教師讀書會的時間,為了讓更多的老師能夠一起分享并參與討論,南京玄武區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研員黃雅蕓把這個常態活動帶到了研討會上,袁媛、甘蕾、肖嫻、趙洪湖、劉曉等老師暢談了自己對林格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分享了對兒童世界的認識,并和梅子涵老師進行了思維碰撞。
因為兒子喜歡讀才開始接觸《淘氣包埃米爾》的甘蕾老師說,這本書讓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淘氣故事,其實,成人長大以后常常會忘記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可當我們讀兒童文學時,就好像照鏡子一樣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孩子真實的面貌。劉曉老師坦言,通過看兒童文學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兒童,同時也會用更恰當的方式愛兒童、去與兒童交往,才能引導他成為真正的人。
的確,教師閱讀兒童文學,不但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還能豐富自己的教學策略,更能調整自己的教學思想。國家督學成尚榮曾說:“研究兒童,這是老師的第一專業。”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讀林格倫和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也是我們研究兒童的必讀書目呢?
“在我看來,目前很多語文教師缺乏兒童文學這方面的素養,這也是我策劃這次活動的動機。作為一名教研員,我想進行教師的培訓,因為只有老師走在學生閱讀的前面,他才能真正去引導學生。”黃雅蕓告訴記者,“這次上公開課的老師不是名師,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教師上課本身就在閱讀作品,這個過程對老師非常必要,比觀摩別人的閱讀課要有用得多。”
黃雅蕓告訴記者,他們以區小語骨干班為研課團隊,每8人為一組,分3組以“作品閱讀個體備課分組選拔上課議課作品研討”的模式,共同經歷研究過程,激發團隊力量,提升教師團隊的教學及研究水平。“我要求教師們讀大量的書,上一學期推薦了65本兒童文學,這學期是讀林格倫系列作品,每個骨干教師就像一粒‘種子’,帶動他所在的學校,然后再影響更多地區的教師和學校。這是一種浪漫和現實的結合、理解和等待的結合,我會堅持把這個活動做下去。”
教師在教學中的三種角色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在現實生活之外過一種文學的生活,這是林格倫作品的意義,也是文學的意義。”梅子涵認為,兒童文學在孩子心里和在我們眼里是不一樣的,成年人總是把文學和現實生活聯系和對照,所以感覺很沉重,比如看完《長襪子皮皮》就想:“如果我們班里有一個長襪子皮皮,怎么辦?”其實,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補充,只是給你的一個夢幻般的實現。今天,孩子讀了這樣的文學故事,很少有人會像長襪子皮皮那樣試試能不能把什么東西舉起,她只會記起在現實生活無法實現的故事被一個作家給敘述出來了,讓她在兒童時期有一個閱讀滿足和長大以后的頻頻回憶,那么我們說,文學的意義就實現了。
“文學是一種象征,長襪子皮皮是一種童年的象征,不能簡單地把文學拉到現實中,但是它會對生活有啟發,文學和現實是一種詩性和哲學的關系。”當教師把兒童文學帶進課堂的時候,你是否應該思考一下:你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嗎?能把兒童文學真正帶給兒童嗎?
“實際上,每一次帶給就是一次種植,一本書就好比一粒種子,一堂課就好比挖一個洞,種子播下后生根發芽。每一次種植都是有價值的,但是一本書是不夠的。”在梅子涵看來,教師在教學中充當著3種角色:不僅是講述文學給兒童聽的人,而且是組織兒童進行文學閱讀的人,更應該是能夠教會兒童讀文學的人。“但是,老師在把文學帶進課堂時,千萬不要僅僅滿足于把好詞好句帶給他,因為所謂好的語句其實是最不重要的,好的文學是看它整體的敘述、情感、幽默感、大氣和深遠的哲學涵義。”
針對目前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習慣于依賴和模仿,梅子涵認為,兒童文學的課堂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哪怕你只是把書講給學生聽,孩子讀懂也好,沒有讀懂也不要緊,只要讀過了,就會有閱讀的記憶,這個比以什么方式教學更重要。“這也是現在為什么問題很多、行動很少的原因,成人應該當埃米爾和長襪子皮皮,確信我是有力量的。”
“理想的兒童文學課堂是完全文學性的閱讀,有足夠的快樂、文學的情感和詩性的體現。”梅子涵坦言,當前,我們不是要排練成一個代表國家水平的教學課堂,而是追求一種普及、一種校園閱讀的開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接觸到這些書,這是一個漫長又有意義的過程。(來源:中國教育報)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