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訣竅,就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
——記貴州羅甸縣第四小學校長汪付珍
新華網貴陽8月28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李春惠)女校長汪付珍在貴州麻山腹地堅守近30個年頭,她以校為家、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有學生失學時她痛心,孩子生病時她揪心,上學路遠了她擔心……
除了給學生上課,汪付珍還要給他們做飯、洗澡、洗衣、換衣……她就像媽媽一樣把滿滿的“母愛”給了邊遠落后山區的留守兒童。
“不怕折騰,就怕孩子沒書念”
汪付珍身邊的教師都說她是“工作狂人”,為了孩子們能讀書、讀好書而不知疲倦地奔波勞累著。
1985年,汪付珍來到羅甸縣羅悃鎮一所村級小學當數學老師,1999年,工作成績優秀的汪付珍到另一所村級小學龍坪鎮和平小學(羅甸縣第四小學前身)任校長。
為了接納更多的孩子,汪付珍當年將學校由龍坪鎮五星村布其組遷入龍坪鎮霸王湖畔,學校服務半徑由一個村擴大到三個村,學生由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兩百多人。剛搬遷時學校只有兩棟新建的教學樓,其他附屬設施全無,教學樓四周晴天塵灰飛揚,雨天變成“爛泥塘”。汪付珍帶著教師一邊上課,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建設校園,他們自己砌花池、垃圾池,栽花種草,平整操場和道路,不久后,校園綠樹成蔭、整潔舒適。
2000年,龍坪鎮交谷村教學點教室垮塌,68名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并到和平小學,這些孩子從家走到學校單程就要3個小時,有的孩子因此失學。“心痛學生,我想法子籌集資金,購買空心水泥方磚和石棉瓦,搭建了一個160多平方米的簡易棚子讓遠處學生居住。”汪付珍說,羅甸縣第一所農村寄宿學校就此誕生,學生上學不用每日長途跋涉了。
2008年龍灘水電站水位淹沒到學校坎腳,學校出現地質災害隱患,不得不再次搬遷。在新校區建設完工之前,學校借用縣福利院作為學生生活區,借縣職校作教學區,而當時學校無工勤人員、生活老師、醫務人員和安保人員,也沒有資金。不放心年幼的住校生,汪付珍每天早上到福利院為孩子們做飯、洗衣、將他們送到縣職校上課,下午放學后又把孩子送回福利院,晚上等孩子們都熟睡后她才離開。
“每次學校搬遷都很折騰,我不怕折騰,就怕孩子沒書念。”汪付珍說。
兩年后新校園建成并正式更名為羅甸縣第四小學。有企業了解到學校和師生的情況后,投入資金為學校改善硬件設施。如今的學校體育場鋪著塑膠跑道,還有現代化教學樓和宿舍樓。“汪校長做事風風火火,為學校的發展付出許多,學校能有今天她是第一功臣。”五年級數學教師羅磊說。
“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
汪付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寄宿制學校不同于其他學校,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
學校剛有宿舍時,為了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汪付珍找幾塊磚搭了個灶臺,和老師們義務為孩子們燒菜做飯,看到孩子們在校園內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汪付珍和老師們哭了。
學校教職工的敬業遠近聞名,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慕名而來,將自己的孩子送來讀書,如今學校學生已增加到1681名,其中有1300余名留守兒童,他們是全縣8鎮一鄉的留守兒童和7個省的農民工子女。
學生多了意味著多操心。“新生剛進校,最不放心的是生活自理問題,有的孩子甚至不會擦屁股,要一點點教。”去年9月的一天,汪付珍剛出差回校就看見一年級的小學生郭睿(化名)手提著褲子站在宿舍門口,滿臉通紅,原來他將大便拉在褲子上。汪付珍幫他脫掉褲子和鞋子,把這個雙腿沾滿大便的小男孩子抱到衛生間,給他洗澡、換衣。
新學期開學的前幾周汪付珍是不會離開學校的,她也成了“住校生”。每天汪付珍要帶著教師教一年級小朋友洗漱用品擺設、衣物存放、折疊被子、使用衛生間,還要教孩子們清洗小件衣物等。晚上巡夜,要給孩子蓋被子,提醒有尿床現象的孩子上廁所。“沒有什么訣竅,就是多付出,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
8歲的王興愿是二年級3班學生,她一年級就學會了洗衣服、規整生活品,放寒假時回家幫助家人收拾屋子,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過春節時直夸她能干。
“將來要上高中、考大學,然后當個好老師,就像汪校長一樣。”四年級4班學生蒙澤管說。
每天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離校,16年如一日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