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入初中,我們都條件反射般的關注孩子的初中學習和生活。然而我們往往看到的也只是表面。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心理變化你可注意到了嗎?作為家長,我們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們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和孩子可能要面臨的問題。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初一新生易有“不良心理”
逆反心理。這是一種與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對著干”。
稱霸心理。這是一種為了展示自我的變態心理。
獵奇心理。這是一種生理與思想發展不協調的心理。
表現為:求知欲的異化,好奇心的變態,對心中偶像的過分崇拜,對異性的神秘感。
報復心理。這是虛榮心受到損害后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心理。
模仿心理。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體表現。如模仿影視劇中打斗、搶劫殺人、談戀愛等。
開學焦慮癥和學校恐懼癥
新學年開學的九月,也是開學焦慮癥和學校恐懼癥的高發期。據記者了解,在心理科就有不少初一新生就診,主要表現是不喜歡新學校,不喜歡老師,進學校就難受,甚至出現胸悶、嘔吐等身體不適。心理專家稱,小升初,孩子到了新環境,學習難度也加大,多少都會有心理壓力。這其中有一些孩子由于母親過度溺愛,過于保護,在性格上不獨立、內心無安全感,在新學校一遇到問題,就想著逃避,所以在一開學就出現開學焦慮或學校恐懼癥。
開學焦慮癥孩子的共同特征:
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期望都很高,孩子就讀名校。
孩子的家長都很焦慮。
家庭經濟條件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母親與老人相處時間久,跟父親接觸少。
起病快,都是開學第二天就出現明顯的焦慮癥狀。
患有開學焦慮癥的孩子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差,一升上初一,就開始厭學、逃學,甚至一進學校就心煩、緊張恐懼,父母自然弄不明白,一切都為他們安排得好好的,為什么孩子怕學校、怕見到同學老師呢?孩子到底怎么啦?
老師:初一是道坎 新生易失落
入讀初一、中考前、入讀高一、高考前,入讀大一,這些時點壓力較大,應激因素多,就更容易出現心理壓力,處理不好的時候,甚至患上心理疾病。華南師范大學附中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負責人李之寧說,跟小學階段相比,初一的學習更為規范,要求更高,如果孩子沒有學習自主性,無法管理自己,就難過這一關了。
小學與初中的管理方式不同。在小學,老師總跟班,且管得細,孩子對老師有依賴感,而到了初中,老師不會管得那么細,班主任也不是總能看得到,孩子找不到依靠,總覺得老師離自己很遠。初一階段的孩子對老師情感的依賴依然非常強的,他們特別需要老師的情感撫慰,最怕老師對自己置之不理。有一位孩子曾對自己的媽媽說,“老師很久沒有摸我的頭了”。他感覺有些失落。
新環境里與同學的關系。孩子在小學待了6年,在此之前很少改變環境,自然依戀舊時的小伙伴,而在新的學校,一切都陌生,師生、同學的良好關系不會自然形成,這也需要孩子邁出心門第一步來重新建立這些關系。
學習難度加大。初一孩子由小學的3門主課,一下子增到七門主課,就算是副科,老師也要求很嚴格。面對這么多功課,孩子容易產生壓力大的感覺。如果缺乏學習自主能力,又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容易受到老師的批評而失去自信心。這個年齡的孩子依然期待受到老師的肯定,他們的自信心主要自來老師的表揚、肯定和關注。
醫生:培養健全人格 父親責任特殊
小升初的孩子都會遇到“新環境”的適應過程,若沒能盡快調整,容易出現“學校恐懼癥”等心理問題。心理科醫生說,患學校恐懼癥孩子通常有這樣的人格特征——一是自戀型人格,二是回避型人格。在獨生子女中具有這兩種人格特征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因而臨床上患學校恐懼癥的案例也就越來越多。
具有自戀型人格特征的孩子,如果有人能力比他強,學習成績比他好,還比他多才多藝的話,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時會達到不能容忍的程度。而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常常是家長過于溺愛的結果。而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