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運行半年“云朵課堂”有了新變化

通過“云朵課堂”,肖家場村小的孩子們和城里孩子同步上起了美術手工課。 吳碧 攝
今年4月,本報報道了旌陽區開展“云朵課堂”實驗,讓相距數十公里的兩個班級“隔空”上課,借此助力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如今,試運行近半年的“云朵課堂”效果如何?
近期,記者走訪了相關學校,發現新學期開始,“云朵課堂”有了新變化:語數外等主科目逐漸退出課表,取而代之的是美術、音樂等藝術課程。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
□本報記者 朱雪黎
“底子”有差距 進度難協調
9月9日一早,德陽市一小校長張洪明收到旌陽區德新鎮肖家場村小傳來的新學期課表。“這學期,我們想為每個班級對接一堂課,上滿一學期。”他告訴記者,去年3月開始,旌陽區開始探索“云朵課堂”試驗項目,并確定他們學校為首批試點,與旌陽區德新鎮肖家場村小“結對”。
由于是試驗期,他們率先將學校的教研課、示范課、競賽課等優質課堂,遠程直播到村小課堂。但很快他們發現,由于城鄉學生“底子”有差異,接受度也不同,授課老師上課變得很“為難”。“兩邊孩子的知識基礎不一樣,上課的城里老師也不熟悉我們學校的孩子,有時上課提問名字都叫不出來。”吳碧是肖家場村小的校長,她告訴記者,前期試驗,他們著重選擇了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但效果卻不容樂觀。
為了增強課堂互動和實效,不少城里老師也曾主動跑到村小現場教學,熟悉掌握村小孩子的情況,但仍難以突破兩校學生“底子”差異等現實問題。“降低難度對城市孩子不公,不降低農村孩子又很難跟上進度。”
避免成擺設 藝術課成最佳選擇
挫敗,讓兩個學校對“云朵課堂”逐漸失去了興趣。但省中小學美術特級教師辜小平試講的一堂美術課讓大家看到了轉機。
“孩子們跟著視頻里的老師一起動手做拓印,別提多興奮了。”吳碧告訴記者,辜小平授課前,專程來到肖家場村小,逐一記錄下學生的姓名和興趣愛好,并在村小老師的配合下固定了“云朵課堂”上學生的位置,提示他們提前準備好了需要的材料物品。
到了當天的課堂上,兩邊的孩子各自完成著作品,互相比較、啟迪,十分輕松愉快。課后,村小的孩子們圍著吳碧不停追問下一次美術課的時間。“以前課后都是郁郁寡歡,這次卻都信心滿滿。”
這個巨大變化讓吳碧茅塞頓開,“何不多開些藝術課呢?”她告訴記者,肖家場村小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級,常年缺乏藝術老師。藝術課程多為主科老師兼任,授課內容較為保守、單調,老師們也沒有意識到學生對藝術課程的渴望和興趣。
她的提議得到了一小的熱情回應。雙方商議,將之前的隨機試驗,換成固定班級、固定課程的專項試驗。按照新課表,如今肖家場村小的每個班級每周都會固定通過“云朵課堂”上一節美術課。“通過網絡設備升級,未來,我們也將開設音樂、舞蹈等課程。”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