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5年8月,一篇名為《淚》的小學生作文不脛而走,文中的沉重敘事,把人們的目光帶到了貧困的大涼山,雖然這篇作文并非全部由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是小作者木苦依五木的悲慘遭遇卻是屬實,我們的記者也來到大涼山,看到那里有很多的孩子,正經歷著同樣的苦難。 鳳凰衛視9月10日《社會能見度》,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他們是大涼山的孩子。 兒童:我爸爸,他喝了酒以后,在山坡上撿洋芋,一不小心掉下去,摔死了。 解說:貧窮剝奪了他們讀書的權利。 記者:我們帶你去讀書你愿意嗎? 又到大涼山開學季 輟學兒童家鎖門躲老師 姜楠:2015年8月,一篇名為《淚》的小學生作文不脛而走,文中的沉重敘事,把人們的目光帶到了貧困的大涼山,雖然這篇作文并非全部由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是小作者木苦依五木的悲慘遭遇卻是屬實,我們的記者也來到大涼山,看到那里有很多的孩子,正經歷著同樣的苦難。 解說:早上5點多鐘,我們就從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出發,一路往東行進,此行目的地昭覺縣,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最貧困的地區之一,8月的大涼山進入雨季,這個季節在山區行車異常艱難,由于一輛車陷在泥里,導致雙方向堵塞的情況很常見。 即便如此,當地依然車輛如梭,這條曲折難行的山路是昭覺縣46個鄉,27萬人口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 對于即將到來的開學季,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的支教老師們忙碌起來,木潘子哈和曲比此聰老師,負責昭覺縣支爾莫鄉和日哈鄉,他們一一尋訪了當地沒有上學的適齡兒童,希望在9月份,可以把他們帶進課堂,但是也經常無功而返。 曲比此聰:家里有人嗎? 木潘子哈(涼山地區支教老師):是不是他不想,讓他自己的孩子上學,所以就躲避著我們呢?他剛剛在那里的,這會兒不見了,剛剛我聽到他們附近鄰居這樣議論他,他說你的孩子不讀書了,就不用去你家了。 解說:這里是昭覺縣最北邊的支爾莫鄉來洛村,全村一共有四十多戶口人家,幾乎都是彝人,村口的馬黑日哲家,是木潘子哈老師此行的目的。 木潘子哈:你今年多大了? 兒童:10歲。 木潘子哈:10歲啊,你有沒有上過學? 兒童:只讀了一學期就沒上了。 木潘子哈:這是什么東西? 兒童:是個小包。 木潘子哈:小包,為了好看,拿來裝飾的,裝飾,他就是為了好看。 解說:馬黑日哲胸前掛著的是一個款式老舊的手機套,現在被他當成裝飾品,整天掛在胸前,馬黑日哲3歲的時候,父母就先后因病去世了,他被遠方親戚馬黑日諾收養,如今爺孫兩人相依為命。 這是木潘子哈老師第二次來到馬黑日哲的家了,爺爺馬黑日諾張羅著要殺只雞,到山上烤了給老師吃,木潘子哈婉言謝絕,他此行的目的,是在9月份開學的時候,可以幫助馬黑日哲回到鄉中心校去上學。 記者:這里是他們住的地方嗎? 木潘子哈: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吃也在這里,住也在這里。 解說:與大多數貧困的彝族人家一樣,馬黑日哲的家里也是人畜混居,一邊是牛棚,一邊是人住,屋子里堆滿了土豆,木潘子哈老師介紹說,這些土豆是爺孫兩人這一季節的口糧,在房屋中間冒著騰騰熱氣的就是馬黑日哲家里的鍋莊。 木潘子哈:煮這么多土豆干嘛? 馬黑日諾:拿來喂豬的,喂豬的啦,人先吃,吃剩了拿來喂豬。 木潘子哈:上面的面餅。 馬黑日諾(來洛村村民):是用買來的面粉做的,這些土豆只夠這一季節吃的,現在菜地里面有菜,到下一個季節,我們就把那些菜拌著其他的東西,比如少量的土豆來喂豬。 解說:支爾莫鄉位于昭覺縣境東部,距縣城85公里,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三千人,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和蕎麥。 木潘子哈:這些東西,你們這樣吃好吃嗎? 馬黑日諾:好吃,大米還吃不慣,我們還是比較習慣吃蕎巴和土豆。 木潘子哈:你喜歡吃大米還是土豆?大米。 馬黑日諾:大米嗎?這孩子平時聽話。 木潘子哈:就是讀書少,沒那么聰明,他只上過一個學期的學,就能聽懂很多漢語了,有些讀了四年級,漢語還一竅不通,下學期開學的時候你還想讀書嗎?想,那以后就好好讀書吧。 解說:馬黑日哲9歲的時候,曾經在當地中心校讀過一個學期,后來因為要幫爺爺放羊,就輟學了,這一次木潘子哈老師來做馬黑日諾的工作,希望馬黑日哲可以重回課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