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嘿哈科技宣布獲得來自新東方、好未來和洪泰基金的 pre-A 輪融資,這是兩大巨頭聯手投資的第一家教育科技初創公司,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把體感技術應用在幼兒教育領域的公司之一。36氪此次受邀來到嘿哈科技總部,親身體驗了一把體感設備,并和創始人李熙原聊了聊公司的近況和遠景。
簡單來說,嘿哈科技是希望把 Xbox 游戲機般的體感互動技術用在 3~6 兒童的教育上。裝上嘿哈的機頂盒和攝像頭,孩子們對著電視做動作,屏幕中對應的卡通人物也會做出過馬路、運動、跳操等動作;設備還可以對孩子唱的兒歌和問出的簡單問題進行語音和語義識別。產品分為家庭版和幼兒園版,兩者內容相關聯,數據可同步。
李熙原曾經游戲公司工作,后轉向教育出版領域,先后在高教社和培生任職。對教育行業的多年的觀察告訴他, “幼兒教育+體感技術” 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領域。對于學前教育,電子白板,pad 等設備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而體感技術看似酷炫,對成人來說實則粘性不強,只有孩子才能樂此不疲,而家長也愿意為此買單。找準切入點后,嘿哈發展很快,2013 年團隊入選微軟全球 Kinect 孵化企業,后又進入中科院自動化所進行了一年研究,完成了早期的技術積累。
在一套產品中,嘿哈負責研發核心的骨架識別算法,并自制了一些課程內容,機頂盒和攝像頭等硬件全部從廠商(華碩、PrimeSense等)購買。嘿哈的產品希望做到的,是在教育和娛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李熙原認為,目前很多兒童產品存在的問題是 “很多適合家庭的產品教育意義不大,進不了課堂;適合課堂的產品比較無聊,進不了家庭。” 通過將內容 “體感化”,并適度區別幼兒園版和家庭版的內容(前者注重知識引導,后者強調親子游戲),嘿哈希望將教育變好玩,打通這兩個市場。
當然,在教育領域,體感技術并不是萬靈丹,內容才是。如果嘿哈能做到的,僅僅是讓孩子們控制卡通人物不停做過馬路之類的動作,相信他們很快會失去新鮮感。李熙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從 2013 年就開始和出版社談合作,希望借助外部內容。去年,嘿哈曾嘗試為出版社定制體感內容,并收取上百萬定制費,但從 B 端收費的生意并不好做,大多數出版社是猶豫觀望的態度。
碰了釘子之后,團隊今年想明白,嘿哈要把自己定位在 “工具+平臺” 。公司即將推出免費給出版社使用的 HPPT 開發工具(Heyha Power Publication Tool),讓出版社借助嘿哈研制的模板,發揮教材、教輔、童書的內容優勢,自定義體感課程的文字、語音、圖像部分;另外,嘿哈還會把 API 接口開放給游戲公司,允許他們將任何游戲以較低的成本做成體感游戲。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減少合作阻力,二也大大增強了體感內容的可復制性。
“其實這樣我們就變成了垂直領域(體感技術、幼兒教育)的蘋果商店,” 李熙原說。運營模式也和蘋果商店類似:嘿哈只負責審核,不干預內容制作和定價,成品在嘿哈平臺上售賣,CP 拿銷售額的 70%。據透露,嘿哈將在 8 月份和 5 家國外出版社、10 家國內出版社簽約;游戲公司方面,已經和寶寶巴士達成合作。
渠道方面,嘿哈并不直接和幼兒園接觸,而是通過出版社原有的渠道商資源 “入園”;家庭版的推廣渠道是和機頂盒廠商合作,將內容預制在機頂盒中,目前在接觸的合作伙伴有樂視、TCL、康佳、創維等公司。
不過李熙原認為,把設備鋪開只是第一步,嘿哈科技未來的主要價值在“3~6孩子的大數據”。嘿哈的設備可以記錄孩子們在家庭和學校的行為數據,這些數據可用于體感技術的迭代、出版社教研、對孩子運動能力的評估、甚至對孩子們傾向和喜好的判斷等等。
目前,嘿哈科技的設備已經進入了北京、廣州、福建、江蘇等地的幼兒園。公司將很快啟動 A 輪融資。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