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最敏感的,當他感受到父母的輕蔑時,很快就會自我否定,將自己想得一無是處。更可怕的是,他會強烈地感覺到父母不愛自己。這不再只是挫傷自尊心和勇氣的問題,而是無情地吹滅了孩子幼小心靈中全部希望的火苗。
1、你怎么這么傻
父母:“這已經講到第幾遍了?你怎么就一直聽不懂呢?”
孩子:“這道題好難,我完全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父母:“到底難在哪兒了?這種題你同齡的孩子都會做了。”
孩子:“我好像沒有數學天分……”
父母:“你怎么總這么傻!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做,以后到底想怎樣啊?”
如果列出對孩子的禁語名單,這句話肯定名列榜首。這無疑是無視孩子人格的話中最具代表性的話語。
在你無視孩子的人格時,也就是將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腳下時。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所有能給孩子帶來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無情地踩在了腳下。
令人驚嘆的是,我們平時很容易說出無視孩子人格的話而不自知。
“你這個沒用的!”
“你這孩子怎么這樣啊?”
“你這種孩子誰會喜歡啊?”
“真是無可救藥!”
“你這樣的孩子,當初就不該生下來。”
“我怎么會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你還吃什么飯哪!”
請你捫心自問,上面的話有沒有跟孩子說過。哪怕只說過一句,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為這些話都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而這儼然是另一種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父母這種踐踏孩子人格、毀掉孩子夢想、玷污孩子未來的行為反而是更惡毒的虐待。
有時,孩子的行為的確像個傻瓜。你可能覺得很郁悶,甚至有些寒心,終于有一天,你忍無可忍,對孩子說出了上面的話。可是,事情已經這樣了,你說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話也無濟于事。
板上釘釘的事并不是通過你的抱怨就能改變的。其實,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并沒有任何好處,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變成傻子,從而把他推向無可救藥的深淵。
2、我要是你就不這樣做
父母:“要選課外輔導班了,你想好選什么科目了嗎?”
孩子:“想好了。我要報足球和手工課。”
父母:“上次你不就是報的那兩個嗎?”
孩子:“我覺得繼續以前做過的會更好一些。”
父母:“我要是你的話,就不會重復選同樣的課。只有學習新知識,才會更有意思啊!”
父母經常給子女提出一些忠告,“如果我是你就會這樣做”。他們站在父母的立場,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指出一條相對安全便捷的道路。當然,他們也會小心翼翼,不想讓這樣的談話傷害到孩子,還希望能對孩子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但事實上,這話本身就表達了一種譴責的態度,而譴責的對象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行為。其實,這句話只強調了父母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所以只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和抗拒感。
無論如何,父母應該先肯定孩子。比如說,從某方面來說,孩子的選擇也有其可取之處。然后,父母再換個說法,比如,“如果是媽媽,可能會那樣做”,“爸爸覺得這樣做好像也不錯”,等等,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父母的想法。
有些孩子在父母給出建議后,會拼命想證明那是錯的,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其實,他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父母不夠嚴謹的話其實是錯的,從而達到自己的報復目的。
有時,孩子也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切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逆反心理和行動,一兩次沒關系,但如果反復出現,就可能會出現無可挽回的局面。
當你的孩子有這種逆反征兆時,父母千萬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為了,而是有必要先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話和行為傷害到了孩子,從而讓他出現了過激行為。而你說過的話中,很可能就是“要是我就不這樣做”這句話傷害到了孩子。
3、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媽媽:“媽媽不是跟你說了,不要看那本書,要讀這本書,然后寫讀書心得嗎?”
孩子:“那本書沒意思。”
媽媽:“就算沒意思你也要看,寫這種書的感想感悟才更容易得獎。”
孩子:“可是,那本書真的很無趣,我根本沒話可寫啊。我自己會看著辦的,媽媽你就別管了!”
媽媽:“行,隨便你!我倒要看看,你到底能做成什么樣,走著瞧!
有一次,我在電梯里看到這樣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一個媽媽手里拿著的應該是孩子的試卷,她完全不顧外人在場,對孩子大聲吼道:
“你考得可真好!真搞不懂你腦袋里到底裝的是什么,竟然能考出這樣的分數!你將來還想做醫生?你以為醫生是什么人都能當的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