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天建 繪
校服是特殊的商品,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市場。長期以來,校服的外觀、安全、價格等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吐槽”的對象。
今年早些時候,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等4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構建了我國中小學校服管理的制度體系。《意見》的出臺,是否為我國校服生產、采購、使用各環節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破解之道?怎樣才能讓學生穿上既舒心又放心的校服?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對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育裝備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了采訪。
學生穿校服,是否應該?
學生穿校服,似乎天經地義,這也是人們討論所有有關校服問題的基本設定。可問題是,為什么要穿校服?
“校服能夠規范學生行為。校服作為一種校園文化符號,通過創設一種環境氛圍,可以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染、陶冶學生。學生穿上校服,就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約束,就會時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紀律,注意言行,維護自身和學校形象。”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張又偉說。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長灘學區在實施校服政策后,第二年其校園犯罪率、打架事件有了明顯下降。美國教育部當年的報告認為,校服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改善學校安全狀況和學習環境。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中小學應大力提倡學生穿校服。”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二(5)班張琪佳的爸爸張鵬表示,穿校服有利于校園的整潔,避免異樣的色彩干擾孩子課堂上的注意力,還能避免穿著上的攀比,減少學生因家庭貧富不均而產生的歧視與偏見現象。
北京市十八中學教師劉靜認為,校服更是一種校園文化載體。它的魅力,在于全校學生統一格調、類型、著裝,表現和諧、和美、和韻。遼寧省教育裝備中心主任肖京同樣認為,中小學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內外一道移動的亮麗風景、一組流動的文化符號和一股舞動的青春風尚。
“校服可以直接反映學校的文化特色和辦學理念。通過統一著裝的校服,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榮譽意識、審美意識等。”江蘇省泰州中學殷榮安說。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