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課時“動刀”激活課堂 今年新學期開學,浙江寧波鄞州區櫟社小學學生的課表發生了“大變臉”:一改過去40分鐘一節的標準課堂,最短的10分鐘,最長的需要半天。比如每周五上午的“美櫟發現課程”,就長達120分鐘。 本學期,鄞州區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進新課改,積極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已有多所學校搶先“試水”。 課程最短10分鐘,最長半天 上網搜集資料、到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查閱文獻、去櫟社沈氏宗祠聽老人講故事……最近,櫟社小學四年級(1)班學生婁淑瑤忙開了。 原來,該校四年級9月“發現課”的主題是“走近沈光文”。沈光文出生于鄞州,是明末清初時期一位著名文人。在“走近沈光文”的主題下,學生們有的對沈光文的詩文作品感興趣,有的想探究沈光文的字、號從何而來……預設的展示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編畫冊、詩歌朗誦、講故事、情景劇演出等。 “這是種跨領域的學習,關注的是孩子置于真實問題、真實情境下的整體認知、全科參與和綜合發展。”櫟社小學校長周培利說,120分鐘的“長課”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 在15分鐘的“短課”,用繪畫、寫作、制作攝影集等形式談談“我的老師”,再做一個游戲……這是發生在櫟社小學“成長微課堂”上的一幕。除此之外,該校每天還有一節10分鐘的“悅讀課”。 “這類‘短課’,通過活動化的課程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櫟社小學副校長呂延兒說。 早在2013年,鄞州區下應中心小學就開始嘗試開展長短課,目前已形成70多門不同類型、不同科目的長短課課程群,其中有35門雙師協同的60分鐘社團選修長課,60多門30分鐘拓展選修短課。記者發現,在長短課設置上,技能實踐、藝術、體育等課程課時大幅度提升。 “延長課時后,技能實踐課可以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的時間,體育課上學生可以充分做好熱身運動,藝術課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下應中心小學校長邊如輝說。 課表“私人定制”,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每周三下午,是下應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劉娟最期待的日子,因為周三下午該校開設了社團選修課,她參加了“千變萬發”社團。“我在課上學會了編三股辮和盤發,不僅可以讓自己變美,還能幫媽媽編頭發表達我的心意。”劉娟說。記者在她的課表上看到,除了參加社團選修課,她還參加了實驗探究、數形王國、影視英語等學科拓展選修課,以及多個德育體驗項目。 “像這樣的社團選修課,每個學生每學期最少可進行兩次選擇。按此推算,僅社團選修課一項,一個學生在6年的小學生涯中就可以選24門課。”邊如輝告訴記者,學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突出多元化和選擇性,為每一個孩子的個性成長提供超市化的課程菜單。 在“英語模仿社”的社團選修課上,學生們正在表演情景劇《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國王、王后、七個小矮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根據電影原聲進行配音。 指導教師毛未波告訴記者,該課的36個學生被分成了3個小組,3個小組同演一個劇目,進行比拼,然后選出每個角色演得最好的同學。有意思的是,在比拼的過程中,學生們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會影響最終的評價結果。 為了配合課程改革,下應中心小學改革了傳統的評價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通過確立評價標桿,由學生討論、商議、共同擬定個性化課程最佳學習者的特征。 “這樣帶來的最直接改變,就是課堂上呈現出一派生機迸發的景象。”邊如輝說。 打破班級、年級壁壘,混齡、分層走班成為常態 大量選修課推出后,混齡、分層走班也越來越普遍。 下應中心小學打破班級、年級壁壘,根據每名學生的能力水平、知識積累以及興趣愛好進行選修,其中社團課程、德育體驗日課程、體、藝課程等實行一至六年級混齡選修,其他課程按學程進行混齡選修。 “在走班的同時,我們還實行分層教學。”邊如輝介紹,“同樣是數學測量課,有起始課程、進階課程,也有精深課程。學校還推行試課選修制度,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靈活設置課程,不僅促進了學科的融合,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簡單說,現在沒有教材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研究內容、學習目標差異化了,那么,怎么實現其有效性?”周培利告訴記者,為此,學校做了很多準備,如每堂課前有集體討論,有預定的指導方案,課后有整理和再次商討——孩子們學習中有哪些生成性問題,如何指導和幫助他們規劃學習進程,確定個性化學習目標,該給他們提供哪些學習資源支持?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