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CFP供圖
要管好事情,先管好心情
這件事發生在我兒子吳牧天15歲時。那是一個周末傍晚,他和兩個同學買好圣誕節班級表演的道具,出了商場,同學帶著道具回學校了,他則準備打車回家。
這時,一個高大的青年走過來,笑嘻嘻地叫住他:“同學你好!你是麓山國際學校的吧?”
牧天穿著校服,別人認出也不奇怪。那人就向牧天打聽一些學校的情況。兩人一邊走一邊說話。
牧天去打車,那個人就對牧天說:
“這個地方很難打到車啊!我有一次等了1個小時。不過前面有個小巷子,穿過去就好打車了。”
牧天此時歸心似箭,加上刮著寒風,很冷,就跟他去了。
小巷深處基本看不到一個人。這時牧天突然警覺起來,想往回走。但為時已晚,他感到后背被尖銳的利器抵住了,同時,聽到那個人惡狠狠的聲音:“老實點跟我走!不然有你好受!”
牧天大吃一驚:真沒有想到,只有在電視中看到的綁架事件,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牧天頓時嚇得雙腿發軟,又十分后悔:后悔沒有聽爸爸媽媽關于注意安全的叮囑,后悔沒有聽老師關于安全的教育。之后就不斷期望:要是剛才那兩個同學沒走,就在前面看到自己多好,要是爸爸媽媽在多好,哪怕有一個陌生的人看見,呼救也好……
但是,期望歸期望,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此時,他突然想起媽媽經常對自己講的一句話:“不管遇到什么情況,第一時間要冷靜!”接著,他又想起爸爸要自己記住的一句話:“要管好事情,先管好心情。”
于是,他深呼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靜下來,對自己說:“不要期望別人救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之后,他的腦袋開始飛速運轉,閃過三套方案:
第一,硬拼?對方比他高出半個頭,而且身體壯得多,自己絕對不是他對手!
第二,大聲呼救?說不定挨一刀!
第三,跟他走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于是他決定:穩住歹徒,讓他認為自己不會逃走,再想辦法。
走出那條小巷,他看見了一家飯館,里面有不少人在吃飯。他突然計上心來。
他佯裝乖乖配合,讓歹徒放松了警惕。
在靠近飯館的一剎那,牧天猛地一彎腰,箭一樣沖進飯館,然后啪啪啪將服務員手中的兩盤菜打翻在地。
服務員尖叫起來,飯店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過來。但他還嫌不夠,見旁邊桌子上放著兩摞碗碟,又都掀翻在地。
這樣一來,就更有意思了。既然是來搗亂的,飯館工作人員能放過他嗎?他們立即將這個“破壞分子”圍住并抓到后面的經理室。
于是,牧天就高高興興被抓進去了。
事情就這樣朝著牧天想要的方向發展了!外面的歹徒一看這情況,知道自己不可能得逞了,灰溜溜地離開。
這時,牧天才長噓了口氣,然后,向經理和工作人員作了解釋。大家不僅對牧天表示理解,還對牧天豎起了大拇指。隨后,牧天報了警,然后打電話叫媽媽來幫自己賠償飯館的損失。
媽媽事后跟他開玩笑:“平時你要我賠錢我肯定不高興,但這次你用機智和勇敢保護了自己,我賠得開心。當然,還好你沒跑進古董店!”
替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那么,這個故事給父母與孩子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呢?
第一、風險防不勝防,時時處處要小心
誰能想到在大商場邊上都會發生綁架?其實,這里有孩子一時想不到的地方:首先,孩子平時引以為驕傲的校服,恰恰讓他成為被盯上的對象;其 二,在大商場與孩子打招呼,孩子很難對他提防;其三,到門口,以這個地方不好打車為理由,將孩子引進偏僻的小巷。孩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放松警惕、陷入危 機!
所以,父母就一定要教育好孩子:時時處處要小心,也就是說,千萬不要認為哪個地方、哪個時候就一定安全。“常怕有事,就會沒事;常說沒事,就會有事。”有了這樣的意識,孩子就能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風險。
第二、培養“結果思維”—— “冷靜是最好的護身符”
遇到綁架,孩子容易慌神,但是,“萬事慌中錯”。牧天在處理這事時,開始也慌亂。為什么能這樣很快冷靜下來呢?這也與我在他小時對他進行的教育有關。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