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漢服看中華禮儀”、“從石庫門走出的海派文化”、“歌舞劇《劉三姐》的山歌美”、“從天下三大行書學習如何欣賞書法”……2月15日起每周日17:30,SMG公益媒體群成員之一——藝術人文頻道將推出全新美育教育欄目《藝術課堂》。這個寒假,8堂涉獵服飾、書法、戲曲、戲劇等不同門類的“藝術課”將通過熒屏與大家見面,這也是SMG公益媒體群和藝術人文發展基金會首次與市教委聯手,為豐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普及學校美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作出的一次有益嘗試。在2月15日舉行的《藝術課堂》開播發布會上,來自教育界、文藝界的代表黃玉峰、朱潔靜,與延安中學師生代表一起參與活動。 作為SMG公益媒體群成員之一,藝術人文頻道自2014年7月全新亮相至今,遵循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眾人文素養、促進中外藝術交流、普及青少年美育教育、傳播中外經典作品及海派文化的宗旨。這次的《藝術課堂》正是由上海市教委體衛藝科處與SMG藝術人文頻道共同策劃制作,也是一次美育教育普及的全新嘗試。全新成立的藝術人文發展基金會此次也全程參與《藝術課堂》節目的制作、播出,既是反哺公益媒體群平臺發展,更是踐行提高大眾藝術修養和加強青少年美育的重要使命所在。將在《藝術課堂》中授課的老師都是來自申城各高級中學的藝術課教師,他們中的不少人并非第一次面對鏡頭授課,但卻格外看重這次的“課堂”,“這次和藝術人文頻道的合作,可以產生更大的輻射作用,我們希望藝術課能夠更深入人心。加強藝術教育就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藝術課,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重視、加強藝術教育,讓學生親近藝術,讓校園里多些歡歌笑語、琴棋書畫,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發展多元智能、健全人格,幫助他們拓寬未來的人生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美育普及教育的熒屏探索也得到了文藝圈人士的大力支持,昆曲名角沈昳麗等就走進了解析昆曲《牡丹亭》的《藝術課堂》,教師授課、名角演示,讓學生們上了一堂難忘的藝術課。 “藝術課”上電視,美育教育普及新思路 電視課堂,對于觀眾而言并不陌生,一個講壇、一位老師,或許再加上一塊黑板,這就是我們對于電視課堂的印象。而將于2月15日起每周日17:30登陸藝術人文頻道的《藝術課堂》將顛覆我們對于電視課堂的定式思維。在這里,來自申城各高級中學的藝術課教師將帶領大家深入淺出地形象接觸到藝術的各個門類。他們想改變的、想擴展的不僅僅是學生們的視野,也想以此改變藝術課在大眾眼中的印象。培養對藝術的愛好,對于未來的成長都有著幫助,技術推動世界前進,而藝術則讓大家更愛這個世界。 《藝術課堂》電視欄目充分發揮本市文化教育緊密結合的優勢,推動上海市學生藝術教育深入發展,創新改進美育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綜合藝術人文素養。《藝術課堂》緊緊圍繞各學段藝術教育課程教材,通過編排系列節目,努力打造傳播高雅藝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媒體教學課堂;通過現場授課和外景VCR結合的教學形式,把線下教學活動搬到線上熒屏播出,豐富創新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加強和擴大學校美育教學的影響輻射力度。記者在錄制現場發現,“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相較于主課經常面對的枯燥重復的“題海戰術”,這里的題目更加多樣性,而且有些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于每個人對于藝術作品的不同理解。 參與節目錄制的進才中學張玉林老師這回選擇的是“從漢服看中華禮儀”,他直言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校,藝術課都是一個大的挑戰,“美術、音樂老師不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學科中,而是要展開對于文化、人文學科的更多認識,建立跨學科間的關聯,把藝術各門類進行融合。藝術課相比于單純的美術、音樂課,題材更多樣化,戲劇、舞蹈、影視等都有涉獵,也可以培養同學們更廣泛的興趣,提供他們更多選擇的方向,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張老師表示,這次的漢服課,他們就在學校中有過很好的嘗試,同學們不僅從課程中了解了漢服的歷史、其中蘊含的中華禮儀,更是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漢服,課時結束后的“漢服展示秀”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藝術才能和動手能力。 這次來《藝術課堂》,張玉林老師帶來的絕對是課堂精華濃縮版,現場錄制除了張老師的“粉絲們”積極報名前來聽課,也吸引了來自意大利的留學生。穿上漢服怎么走,同學們在“實戰”中獲得認識,并糾正了從一些古裝劇中獲取的對于漢服的錯誤認知。古人的“袖子里”到底能不能放東西,“端首”與“回眸一笑百媚生”間的關聯,通過有趣的設問,老師把漢服中蘊含的中華禮儀巧妙結合進去。如何正確地行“端手禮”,怎樣抓住關鍵點制作簡易漢服,這不僅僅只是一堂中華服飾歷史課,更是一堂動手實踐課,一堂中華文化禮儀課。而通過電視的呈現,將吸引更多人對于“藝術課”的關注。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