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形勢更嚴峻
部分人或因老致貧
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峻,養老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很多人擔心,自己老后不僅不能老而富足、“優雅地老去”,反而可能因老致貧,陷入“銀發貧困”的窘境。
繼去年首次發布以來,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國經濟周刊》再次聯合發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4)》。報告顯示了“醫療保障發展指數”、“養老金發展指數”、老齡社會與銀發經濟發展指數”三大指數。“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發展‘銀發經濟’的戰略準備仍然不足。”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2020年,中國可能提前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老齡化形勢更嚴峻
或將面臨“銀發貧困”
與上年相比,三個指數中唯一得分下降的是“老齡社會與銀發經濟發展指數”,從去年的52.6分,進一步降低至52.2分,離及格線更差了一步。該指數從人口老齡化、老年贍養比、養老保障、老齡產業、老齡人口紅利等5方面來評價中國的老齡社會狀況和發展戰略。
2013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上一年的9.4%升到9.7%;老年人口贍養比(老齡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為13.1%。而如果按實際贍養比測算,中國老齡化形勢更為嚴峻。事實上,“老齡社會與銀發經濟發展指數”分值下降,拖后腿的正是“老年贍養比”這個項目。按照國家統計數據測算,該項目從去年的39.1分,進一步降低至32.3分。
目前,中國存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雙重難題:老齡人口的養老資產不足、消費和購買能力不足;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滯后。因此,部分早退休領取最低養老金的老年人群進入高齡失能階段后,很多人將因無力購買護理服務而陷入“銀發貧困狀態”。
現行制度難養老
投資市場化進程緩慢
“養老金發展指數”得分為58.5分,比上年的58.4分略有提升,但仍處于差等區間。該指數從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續性三個方面評價中國養老金狀況和發展趨勢。
在養老金政策公平性方面,2013年,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2.24%和2.03%,但與此同時,由于退保、斷保、漏保以及異地遷徙攜帶難、身份轉換續保難等原因,養老金支付率有所下降。
另外,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與企業養老金的“待遇差”方面,因為差距較大,得分與上年相同,均為0分。
在養老金制度有效性方面,養老金難以養老的問題仍然存在。2013年,機關及事業單位退休金替代率(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為57.6%,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為42.52%,均未達到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設計的59.2%養老金替代率目標。
在養老基金持續性方面,2013年數據顯示,不足3個繳費人就要供養1個養老金領取人。2013年,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2680億元,支出18470億元,結余4210億元,比2012年結余4439億元減少了229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3019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371億元。當期結余減去財政補貼和非正常繳費,結余很少,2014年將出現當年資金缺口。現行養老保險制度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態勢越來越明顯。
人均醫療費增速快
個人支出比重高
“醫療保障發展指數”是唯一及格且不斷改善的,分值從2012年的62.7分升至2013年的63.5分。
2013年,醫療保障的財政支出和社會支出有所增加,個人支出比重略有下降。其中,財政支出占30.14%(達到世界衛生組織30%的標準),社會支出占35.98%(低于世界衛生組織50%的標準),個人現金直接支付占比33.88%(高于世界衛生組織20%以下的標準)。
2013年,醫療保障政策科學性有所改善。醫療保險城鎮居民覆蓋率為84.97%,比上年有所提高;城鎮職工覆蓋率為71.77%,亦高于上年;農村居民覆蓋率基本達到100%。但是,醫療保險基金收入增長率低于支出增長率,轉移攜帶醫保關系、異地就醫等問題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相比之下,醫療服務治理有效性是最重要且表現較差的一個指標。2013年人均醫療費用增長率開始向合理區間發展,為14.2%。
可喜的是,2014年,在蘇州、杭州、成都等地,開始推行醫保智能審核系統,醫療保險監督走進醫院、進入了臨床路徑,建立了醫保醫師和參保人的信用記錄,治理效果明顯,其經驗在全國具有可復制性。可以預測,2015年以后,中國醫療服務治理將有突破性進步。
據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