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世珍同老人過除夕。資料圖)
(趙世珍給老人制作鞋墊。資料圖)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廖潔 湖南沅陵報道
30年來,住在懷化市沅陵縣福利院的老年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從平均壽命不到70歲,提高到了如今的80多歲,還有6位90歲以上老人。
老人們認為,這離不開院長趙世珍的貼心呵護。
一磚一瓦 堆壘“愛心”庭院
1985年,趙世珍出任沅陵縣社會福利院院長。這30年來,她先后照料過386位孤寡老人和100多名孤、殘兒及棄嬰。在她看來,福利院不能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也要給他們更好的住宿和醫療條件。
最令這位“當家人”焦急的是:在那個年代,福利院里的生活補助每人每月只有24元,而實際費用卻超過了60元。僅此一項,院里每月就要倒貼數千元,這還不包括給老人們添衣御寒。
沒有資金,何來老人們的安享晚年?趙世珍和大伙商議,要打破福利院資金不足的僵局,不能等靠要,而是主動創業。福利院走過那些艱辛歲月,他們養過豬,種過菜,還開展了藥材加工、縫紉、美容等微利創收項目,年創收5萬元左右,這些錢全部投資在老人生活的改善上。
九十年代,在給老人修建康樂園地時,光平整地基就得花費6萬元,為了省下這筆錢,趙世珍帶領9名女職工拿起鋤頭、扁擔自己干。
苦戰一個月,硬是將一座比兩層樓還高的山包“搬”掉了。福利院四周是山,每搞一項建設就要掘平一座山包。
剛來院里時,康復醫療部的徐敏不理解,在家里都不常做家務的自己,在這兒還要拆瓦、搬磚,忙起來飯都沒得吃,只以幾個饅頭充饑。
閑下來趙世珍跟她聊天,解釋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但凡干起活來,趙世珍又沖在前面。徐敏被打動了,干起活兒勁兒足多了。
就這樣,30多年來,趙世珍帶領職工“愚公移山”,共遷走100多座墳塋,“搬”掉5座山頭,人平挖走土石方120多立方米。1993年修建一棟老人飲食綜合樓;1995年修建老人住宅紅晚樓;1997年修建老人住宅金秋樓和一棟老人療康復樓;1999年修建一棟生產經營樓。
2013年,全國養老試點項目集醫療、康復、康樂、療養為一體的養護樓主體工程落成。通過趙世珍和幾名負責基建的工作人員精心核算面積,進行市場調查,定出材料品牌,跑遍了沅陵和懷化的市場,大到家具小到一個水龍頭,她都是貨比三家,最后硬是把預算降到了440多萬元。
目前,沅陵縣福利院固定資產由建院之初的7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萬元,縣中財政投入約630萬元。
真情實意 書寫孝老人生
福利院的老人長壽有什么秘籍?
趙世珍學醫出身,老人們每天怎么搭配飲食,不舒服了要怎樣調理,她都要操心,30年來,正是在她的精心照顧下,院里很少有老人生過大病。
在趙世珍心里,最近一直惦記著“遠程護理”設備。如果有了這套設備,她就可以定期將院里老人們的血壓等體征情況,直接遠程傳輸到外地一家醫療機構,老人們的診斷情況也能定期傳送回來。
這些年,國家層面倡導養老機構推進醫養結合。最初,趙世珍模仿一些養老機構的做法,與當地醫院簽協議,老人們有了巡視會診的機會。前不久,她參加了一次老年博覽會,接觸了一家做“遠程護理”的醫療機構,便試著將老年人的身體檢查數據傳輸到這家醫療機構,得到了老年人的身體適時診斷情況。如果這種方式要持續,沅陵縣福利院必須購買一套系統。為此,她目前正四處籌資。同時,她也在為福利院在建的一棟醫養結合的新大樓籌資,為老人們配備感應床,老人們夜里一舉一動都將能在值班室有提醒。
細微之處 彰顯大愛無言
在福利院孤寡老人們的眼里,趙世珍是一位“孝女”,在孤兒們的眼里,她是一位“慈母”,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趙媽媽”。
實際上,在趙世珍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有一塊愧疚的心傷:從小她就失去了父愛,是母親歷經千辛萬苦將她養大成人,可當母親突發急病離開人世時,她這個唯一的親人卻因在長沙學習沒有守在身邊,為老人送終盡孝。
30多年來,趙世珍把對母親的愛都奉獻給了福利院的老人,除去照料,她會經常和老人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愿,這里的老人在臨終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離開人世的那一刻希望趙世珍能陪在身旁。
從此,趙世珍把這份愿望當著一份責任,不僅這樣做了,每年清明節都會帶上院里的職工給已故的老人去掃墓。在趙世珍的眼里,讓老人活得有尊嚴不只是在他生前盡所能及幫他完成心愿,而是在他離去之后,還有一份真實的牽掛。
2015年春節,趙世珍因做心臟搭橋手術住進了縣人民醫院,臘月二十九那天,她求醫生讓她出院,因為每年的大年三十她要和老人們一起歡度除夕,醫生心痛之下,被她的真情所感動,同意她出院。
如今,趙世珍已經62歲了,從當年來到福利院,稱院里的老人為爺爺奶奶,到今天和他們兄妹相稱,她早已把福利院當成了自己的家。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