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桌椅已經到位,還新裝了日光燈,過幾天就又可以上課了。”10月14日,湖鎮鎮七都村曾喜晨老人特地到村文化活動中心查看了一番后,說要做好講課準備了。
曾喜晨今年83歲,早年是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嶺東礦的工程師,1993年退休回到家鄉。“他博古通今、知識淵博。”村老年協會會長朱營武說,每周一課,8年來從不間斷為老人們講課。去年曾喜晨老人被評為“最美龍游人”,今年1月份又被評為“最美衢州人”。
2007年,曾喜晨成了村鄉土黨校紅色講壇的義務講師。他熱心做這件事,自編教材為村里的老年人授課。“第一堂課是從《三字經》教起的。”為村里老人講課不容易,內容太淺學員沒興趣;講得太深,因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會聽不懂。為了上好每一堂課,曾喜晨都要反復斟酌,從內容到形式再到教法,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使課堂具有吸引力。“授課內容以國學經典為主。只是讓學員們誦讀的話,很枯燥難懂,所以每學一篇文章,都要結合一個故事、一個例子。”除了國學,他還講時事政治、健康養生等方面的知識。
“什么是‘孝’?‘孝’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表示做兒子的要孝敬自己的長輩。”曾老講課時解釋說。如此一說,通俗易懂,給學員們的印象深刻,效果很好。“每次上課之前,曾老總會把提綱寫在黑板上。看著他書法般的粉筆字,也是一種享受。”學員林麗華說。
“讓在舊社會沒有機會學習的人了解祖國傳統文化,并與時俱進,我很開心,我要講到講不動為止。”曾老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