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中運用高科技設備已成為全球教育界最大的變化之一,但未必能直接帶來更好的教學質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9月15日發布一份研究報告,發現
當學生們適度使用科技產品時,教學質量得以提升;而當他們過度依賴電腦和互聯網時,教學質量則會大打折扣
過度使用電腦影響閱讀能力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OECD的報告是基于2012年的一項評估測試得出結論的。該評估項目追蹤了超過40個國家學生的數據,調查他們的電腦使用習慣,并且進行了筆試和上機測試。
平均而言,在所調查的國家中,70%的學生在學校使用計算機,平均每天在線25分鐘。但在部分國家,例如土耳其和墨西哥,約有一半的學生在家不上網。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當學生在學校使用電腦的機會越多,他們的閱讀能力就越成問題。
這一現象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學生中尤為明顯。這一結論對那些極力將高科技引入課堂的人而言并不有利。
研究報告顯示,使用電腦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幫助,即便是在線閱讀技巧也不得益于在學校過多地使用電腦。
尤其當學生過多使用電腦在線聊天或發送郵件時,對他們閱讀能力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華爾街日報》表示,這與學生使用電腦的方式及花費的時間有關。
調查顯示,那些僅使用電腦來完成作業的學生,雖然在電腦使用時間上略低于平均值,但在筆試和上機測試中都有較好表現。而那些過多呆在電腦前的學生,尤其是花更多時間在網上聊天的學生,其表現比其他學生更差,甚至不如那些完全不使用電腦的學生。

OECD報告中的圖表顯示,學生電腦使用頻率與其閱讀能力成負相關。
OECD教育和技能理事會負責人,也是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安德里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指出,過多使用電腦可能會抹殺學生的思考和發現的能力。
“科技可以幫助加強好的教學方式的效果,但不能替代落后的教學方式?!笔┤R克爾補充道,如果學生只是坐在電腦前,從谷歌上復制黏貼,他們或許應該把時間更高效地運用在其他方面。
報告表示,“我們的老師還未能夠靈活運用多數的科技手段,把21世紀的科技強加于20世紀的教學方式將削弱教學成果?!?br>
“盡管有些學校為教學目的在計算機、互聯網和軟件等方面投入相當數量的資金,但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當學生更多地使用計算機時,他們能在數學或閱讀成績上有所提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過多使用電腦的學生更可能感到孤獨和被孤立。
應加以適當引導
盡管數據顯示,過多地使用電腦會倒是成績下滑,但就平均而言,更多(但不過量)接觸計算機的學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對此,OECD警告稱,這些數據反映的是那些在科技產品上有所投入的學校,這些學校往往也擁有更好的師資力量,并且從更高的社會經濟階級中招收學生,因而這些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報告稱:“那些在教育上開支較少的國家,以及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國家,學生擁有電腦的比例也更小。”因而,不能就數據本身簡單地得出結論。
施萊克爾建議學校不要一刀切地削減用于科技產品上的經費。事實上,他認為學校是孩子們了解前沿科技的一個重要途徑,他表示計算機應被更合理地使用。“有個深思熟慮的策略非常重要?!?br>
在報告的概要中,研究人員寫道,“就平均而言,學校和教育機構并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科技,科技經常會使得已經很高效的程序更為簡便,但對本就低效的程序而言是雪上加霜?!?br>
專注校園科技產品的非營利機構,美國國家教育技術主管協會(the 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臨時執行董事蘭·紐金特(Lan Neugent)也表示,科技并不能對學生有所幫助,除非他們得到合適的教導以及合理的安排。
“如果你給小朋友一個玩具,但不告訴他們如何使用,那便沒有什么作用。”紐金特說,“為什么人們會覺得把一個電腦放到孩子面前,能夠讓孩子有所變化?”(來源:澎湃國際)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