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德陽消息(何景明 記者 古蓉媛)身邊的榜樣,前行的力量。近年來,旌陽區通過深化教育改革為農村教育發展提檔加速, 穩步推進“教師區管校用”、 “課程改革”和 “教育集群發展”等系列改革舉措,成為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旌陽樣本”。 近日,四川在線記者走進了該區各鄉鎮學校,尋找那些為旌陽區農村教育注入活力、默默奉獻的美麗面孔。

孝泉中學楊聯成正在給學生上課
區管教師的鄉鎮生活
2014 年 9 月,岷江東路逸夫學校語文教師趙剛交流到旌陽區柏隆一小。剛到學校,接手一退休老師所帶班級——六年級。六年級的學生面臨升學,落在趙剛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農村學生與城里學生的學習條件是不能比較的。“很多孩子放學后回家還要做飯。”冬天到了,趙剛注意到,不少學生的手上長滿了凍瘡,有時候寫字都會流血,看到孩子們的手,他不忍心給這些孩子布置書面作業,絞盡腦汁在課堂上下功夫,第一個學期,他所帶班級成績有所下降。但他并不擔心,第二學期春暖花開, 他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少量的作業,第二個學期,他所帶班級教學成績奪得年級第一。
“今年我就在趙老師班上了。聽上一屆的哥哥姐姐說,趙老師教得特別好,我很開心趙老師來教我們。”一說起趙老師剛上六年級的賴子怡就樂開了花。
9 月 1 日一大早,34 歲的青年數學教師曹蜀燕開車來到旌陽區孝泉民族小學,在與報到學生的交流中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曹蜀燕是去年旌陽區“教師區管校用”改革后從東街小學輪崗交流到孝泉民族小學來的。這一年,她經歷了從城市到農村的轉變,并且克服重重困難,在新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奉獻。“農村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家里的老年人沒有辦法輔助學習,這個時候,課堂上教的東西就很重要了。”為了讓這些孩子能更好地吸收知識,曹蜀燕結合農村教育實際把自己的專業技能發揮到極致,力爭堂堂課都精彩。兩個學期,她所帶班級成績均為年級第一。“今年,我再次申請了留在農村,我將用心教導學生,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孩子們享受更公平更好的教育。”
當記者問起趙剛如何看待旌陽區推行的教師區管校用”改革時,趙剛告訴記者,“教師區管校用”是旌陽區解決部分農村學校教師學科結構不配套、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的改革舉措。學校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逐步實現城鄉教師無障礙流動。
留下只為一個理由
在今年 7 月的岷江東路逸夫學校的教師選調考試中,德新鎮初中的英語教師鐘芬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意味著,34歲的她可以回城教書了。
“我走了,孩子們怎么辦?初三正是關鍵的時刻,要是因為我的離開,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怎么辦?”這個是選調考試初期鐘芬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在考上以后,問題擺在了她的面前。回城,意味著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家庭,也是當初參加選調考試的主要原因;留下,自己的孩子怎么辦?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在綜合考慮下,鐘芬做出了留下的決定。“我的孩子還小,但這些孩子們已經進入學習的關鍵階段,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學習得更好,幫助他們進入更好的學校。”最終,對學生的不舍之情最終戰勝了自己的一點 “ 私心”。
1998 年以前,楊聯成是孝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1998 年,旌陽區多個學校開設了微機課,缺大量信息技術老師和管理員,楊聯成“被迫”轉行成為微機老師。由于專業水平高,曾有城里的學校向他發出邀請,但他不為所動。
近年來, 旌陽區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三通兩平臺”建設。楊聯成自然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由于孝泉中學很多教師對網絡教學平臺使用還不熟悉,楊聯成承擔了讓學校所有老師掌握此教學方法的任務。現在,他又在認真研究遠程同步互動的“云朵學堂”技術,希望盡快實現孝泉中學與城市優質學校課堂的對接,積極推進互聯網+的課程改革。
堅守鄉村的教師夫妻
張應旭、劉英夫妻在農村學校扎根已經20多年了。張應旭在黃許鎮中、而妻子劉英在黃許小學。多年來,有多次到城里學校教書的機會擺在夫妻倆面前,夫妻二人通過商量,最終放棄,決定繼續扎根基層,繼續為農村孩子、農村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知道農村孩子的不容易。而要農村孩子成才,農村教育的質量必須得到提高。 ”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