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新媒體遇到老齡化:老年網民增長 家人成向導
學用微信與孩子溝通,在朋友圈里曬出旅游的照片;學會用打車軟件;用二維碼購買優惠公園門票……近日,在上海,一個名為“新媒體小灶”的公益課堂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的參與。對于用手機來進行社交、閱讀、網購,白發一族興趣十足。
事實上,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老年人早已不再單純地同“傳統媒體的受眾”畫等號。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他們的媒介使用習慣;借助新媒體,他們也在享受著全新的生活方式。
當新媒體時代遇到老齡化社會,二者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① 老年網民穩步增長
據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比例從2013年的1.9%增長到2.4%,而在2011年,這一比例僅為0.7%。
這意味著,我國60歲以上的網民已經從2011年的近360萬人,增長到超過1500多萬人。報告認為,此情況一是由于網絡接入環境日益普及、媒體宣傳范圍廣泛,增加了中老年群體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二是人口的老齡化。
到2015年,中國的老齡化人口已經超過兩億。老年人一直都是媒介使用的重點人群。由于閑暇時間較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渠道減少,媒體便成為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使用門檻較低的電視最受歡迎,有調查顯示,一周7天內老年人幾乎每天都會看電視,有一半的時間會讀報紙。
一方面是基數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隨著寬帶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變得越來越平易近人,老年人“移民”新媒體的規模也因之逐步擴大。
② 給老年網民畫張像
哪些老年人在使用新媒體?2010年,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最先接觸并使用新媒體的老年人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年齡較低,視力較好,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經濟條件較為富裕,能夠承擔起購買電腦和手機的費用。
從調查結果可見,受制于身體素質、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等條件,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暫時還只是一部分老年人的“特權”,其余的老年人在新媒體面前還屬于“弱勢群體”。
有學者指出,因為需要投入較多的注意力和體力到海量的網絡中“主動”獲取訊息,相比于電視提供的不假思索即可完成的“被動式娛樂”,老年人對網絡并沒有形成很強的“依賴性”。這使互聯網更像是老年人生活中“錦上添花”的部分。因此,互聯網的發展可能并沒有縮小老年人與年輕一代之間的“數字鴻溝”,甚至可能擴大的“代溝”,增加了“孤獨感”。
不過,我們對此并不必太過憂愁。從“他山之石”來看,這些問題可以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和發展逐漸得解。
例如,據美國調查機構調研發現,美國老年網民數量已經接近全部網民數量的1/2。老年網民的互聯網使用時長僅比電視少30分鐘;使用社交媒體和網購的老年網民比例也有近50%。
③ 家人成為觸網向導
樂觀的估計也來自現實的期望。一份來自上海的調查顯示,老年人愿意嘗試新媒體,也愿意使用融合性的媒介。
而在這一嘗試和接受的過程中,家人往往充當了“向導”。當子女把一部新的智能手機擺到父母面前,當微信上隨時隨地的交流拉近了距離,當網絡視頻豐富了年邁父母的生活——新媒體對于家庭的意義凸顯無余。
專家認為,通過物質支持、技術反哺、情感激勵和心理支持等方式,家人成為促進新媒體在老年人群中普及的關鍵角色。晚輩對老年人進行新媒介素養“技術反哺”并通過虛擬空間的互動進行“精神贍養”,正成為現代中國人盡孝的一種方式。
而對于老年人群自身,新媒體也能夠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養,幫助他們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認同感和幸福感,保持社會參與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④ 多措激活老年群體能量
如何讓老年人成為新媒體的使用者和參與者?綜合現狀與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通過新媒體重塑豐富多彩的老年人形象。加強對老年人的報道,讓老年網民從興趣開始,進入新媒體的探索之路,為開展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創造社會氛圍。
二是幫助老年群體了解新媒體的智能化、人性化功能。新聞和視頻客戶端對于新聞獲取和娛樂的意義,手機地圖對于出行的意義,網絡支付對于資金保管和網絡購物的意義,社交軟件對于社會交往的意義……這些晦澀難懂的概念,都需要通過“場景”中的具體展示,才能讓老年用戶真切地感知、真心地喜愛、真正地會用。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