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是在老齡公寓,施依伯和老伴也有屬于自己的房間,就像家一樣溫馨,兩人相濡以沫 
施依伯每天都會帶著老伴出門散步 東南網10月22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帥/文黃啟鵬/圖)走廊里,一對相互攙扶的八旬老夫妻步履是緩慢的;護工給全護理老人喂稀飯的動作,也是緩慢的;夕陽的光線射進大廳,依伯、依姆的目光和笑容也是緩慢的……時間的腳步好像被什么纏住,也變得緩慢!這里仿佛是另一個時空。
重陽節這一天,記者走進養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吃飯、看戲、聊天,體驗這里的“慢生活”,感受老人們的喜怒哀樂。位于臺江區蒼霞新城的福州江濱老齡公寓,是一家普通的民營養老機構,共有89張床位,現在都已經住滿了老人。他們中,可以自理的有45人,需要半護理的26人,全護理的18人。
老人們睡前固定節目:看閩劇
重陽節下午,公寓請來了民間藝人唱戲,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安排,已經讓這些閩劇粉絲激動了好幾天。這個大宅子里,住的多是老福州,他們的家都在附近,退休工資從10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關于住進養老院的錢,有人是把老屋出租,用租金貼補一下,有人是靠子女幫襯一些。
晚飯前,記者交了10元餐費,與老人一起吃飯,邊吃邊聊,身邊的兩位依姆一直問記者能不能吃飽,要不要蝦油。一位依姆得意地說,“我90歲了,旁邊的依姆89歲,但是大家都說我更年輕。”吃了幾口飯之后,她以為記者又在問她年紀,又把剛才的話重復了一遍,臉上浮動著一種孩子般的笑容。
記者來體驗時,晚餐吃的菜是紅燒魚塊、豆腐皮炒肉丁、炒卷心菜,對于年輕人而言,吃起來是一種軟爛的口感,而且有點淡。管理人員說,老年人的飯菜是不好做的,老年人很容易消化不良,他們的飯菜不能太甜、太油,也不能太咸,又不能沒有滋味,讓老人吃著沒有胃口。這個公寓早餐是稀飯和小菜,中飯和晚飯是兩葷一素,老人可以選擇干飯或稀飯作主食。
到了晚上,在養老公寓的大廳里,管理人員會放閩劇給老人看,這是睡前的固定節目,老人們排成幾排,看得很投入。記者坐在座位上,后排的一位依姆看到記者看得心不在焉,就捅一捅記者的后背,滿臉不高興,示意記者好好看,低聲強調說,這個劇目是很精彩的。旁邊一位依姆看到有陌生人來,顯得很高興,突然轉過來用手摸了一下記者的臉。后排的老人告訴記者,“她是把你當成她自己的小孩了”。
公寓里,老人都穿戴整齊,精神抖擻 “出去散步時,不要離我太遠”
晚飯前,長長的走廊里,一位老依伯攙著一位老依姆,慢慢地走向自己的房間。管理人員說,公寓里面住著兩對老夫妻,他們是其中一對,住在這里已經一年多。記者走進了他們的房間,這是兩個人同住的普通房間,有空調、獨立衛生間,里面還有電視機。這兩天,福州的天氣開始降溫,記者用手摸了一下床鋪上的被褥,發現還比較干爽。
這位依伯姓施,86歲,依姆姓羅,83歲。他們剛剛從外邊散步回來,把晚飯端回自己房間吃,還是像家里一樣。依姆愛吃素,所以晚飯的菜比較簡單。施依伯擔心老伴的營養不夠,專門從外面買來了咸鴨蛋,吃飯過程中,依姆手抖得厲害,施依伯擔心飯菜涼了,時不時喂上幾口。
平日里,施依伯經常向羅依姆叨念著:“出去散步時,不要離我太遠……”幾十年來,老依伯對老依姆經常叨念著這樣、那樣提醒的話,用他的話說,越是年紀大,越怕老依姆走丟了。記者看到依姆的外衣上戴著一個小圓牌子,當面寫著老齡公寓的名字和電話。
施依伯說,他的家就在蒼霞一帶,老房子前些年拆遷,他沒有選擇政府安排的新房,而是選擇了安置款,他的子孫都在北京工作生活,沒有辦法照顧他們老夫妻,他們就用退休金和安置款來入住養老院,還是有富余的。施依伯說,他屬于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每個月交1930元。他的老伴屬于半護理老人,比他多交200元,平時由護工給她洗澡。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