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顫證,西醫稱之為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常見病。以運動遲緩、肌肉強直、靜止性震顫和姿勢異常為臨床特點,它與通常所說的“震顫麻痹綜合征”是一回事。本病多發生于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家族性和少年性帕金森病,男性稍多于女性。
早期臨床可見靜止性震顫,俗稱哆嗦,如捻藥丸或點鈔票樣,在安靜狀態下出現,運動時可緩解,情緒激動時震顫加重,睡眠時則消失,如震顫發生于頭部則出現規律性點頭樣動作。中期病情進展,臨床可見齒輪轉動樣強直,一般均由肌張力增高引起,表現為手指精細動作不協調,隨病情加重逐漸出現全身屈曲姿態,自我感覺肢體變得僵硬不靈活。病情進一步發展臨床還可見運動減少,表現在面部呈現凝視姿態或呈面具狀臉,表現在走路上呈“慌張步態”且咀嚼、吞咽、語言、書寫均有困難。除此之外,還可有多汗、流涎、皮脂溢出等植物神經癥狀,且并發憂郁癥,智能衰退、興趣減少等。
中醫歷代典籍對此均有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掉”即顫振,“收引”即拘急孿縮,“強直”即僵硬。《素問·風論篇》有腦風之名,“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證治準繩·雜病·顫振》:“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
中醫認為,本病因感邪、中毒、電擊等損傷腦神經,或因痰濁、淤血阻痹腦絡,經氣不利,或因年老氣陰衰敗,陰虧則陽盛,風從陽化所致。綜觀震顫麻痹的肢體震顫、肌肉僵直和關節拘攣三大主征,應屬中醫的風病范疇,而其病變部位卻在肝腎兩臟。本人認為早期確診,早期合理治療,對本病是可控的,且預后較好。現將中醫治療本病的方法介紹如下。
中藥臨床分型治療
肝腎兩虧,虛風內動型
證候:中老年出現頭及四肢顫動,筋脈拘緊;腰膝酸軟,或肢體麻木,動作遲緩,常伴有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健忘,或兼有精神呆滯。舌瘦、舌質紅、苔少,脈沉細弦。
治則:滋補肝腎,熄風定振。選方:大定風珠,定振丸加減。王 鑄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