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程”試點工作一年多,進一步探索了多種養老方式和養老服務方式 韓玫 攝
政府
為弘揚敬老、愛老、助老傳統美德,提升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2014年9月12日,廣東省老齡產業協會聯合佛岡縣民政局、慈善會在佛岡縣龍山鎮和石角鎮開展“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程”試點工作。其中,龍山鎮開展“巡查走訪關愛留守老人服務活動”項目,佛岡縣石角鎮開展“上門照料關愛服務”項目。
省老齡產業協會會長高黨生、副會長陸志勇認為:“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程”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達到預期效果。這項集巡查走訪、日間照料、上門護理、助學扶老等形式的留守老人關愛服務的開展,進一步探索了多種養老方式和養老服務方式,深層地次推進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南方日報記者 韓玫
石角鎮
護理員每周上門
為失能老人服務3-4次
據了解,石角鎮“上門照料關愛服務”項目服務內容包括:打掃衛生,保持屋內外整潔;協助失能老人擦洗身體、煮飯、洗衣服等起居生活;必要時陪老人看病;陪老人聊天,隨時了解和掌握老人的身體情況和生活情況,及時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
石角鎮采用雇請本村樂于做好事、群眾威信高的村民或失能老人的親屬為護理員,為失能老人提供上門護理關愛服務的基本形式,服務覆蓋13個村委,對每月大概25位老人進行上門護理,這其中80%的老人為五保戶且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針對石角鎮情況,石角鎮民政辦工作人員每月進行動態巡查走訪,佛岡縣民政局和慈善會工作人員定期下村檢查護理關愛工作情況。記者從督查結果了解到,護理員都能做到每周上門為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服務3-4次,每月不少于14次。此次關愛服務工作得到了老人們的肯定,老人們普遍反映護理員的工作比較到位,切實幫助他們改善了的生活質量。
龍山鎮
巡查走訪674位留守老人
龍山鎮鎮政府接到“巡查走訪關愛留守老人服務活動”項目任務后,鎮民政辦組織14個村委文書對本村委留守老人進行調查摸底工作,并對674位符合走訪條件的老人進行逐一登記造冊,每個老人的檔案都有基本情況、聯系電話號碼。
巡查走訪留守老人服務活動的成敗關鍵是巡查走訪聯絡員,巡查走訪聯絡員的素質能直接影響整個關愛老人服務工作的運作。因此,龍山鎮在本鎮范圍內雇請35名身體比較好、樂于做好事、群眾威信高的村民擔任“巡查走訪留守老人聯絡員”。據了解,聯絡員需對身體較好的老年人每2-3天上門巡查走訪1次。對身患重病的老人每1-2天巡查走訪1次。巡查走訪時要與老人聊天、交流,了解他們的身體和生活情況,解除他們心中的孤獨和煩惱,讓他們感受社會的關懷,心情舒暢。同時在力所能及情況下,解決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每次巡查走訪工作完成后,聯絡員需按要求填寫《巡查走訪留守老人情況記錄》,作為巡查走訪工作的證據妥善保存。據統計,一年多來,全鎮巡查員交上巡查走訪情況記錄達8088份。
聯絡員多次救留守老人于危難之中
留守老人由于家中無子女照看,一旦發生危險很難告知外界,而聯絡員定期上門巡查則有效緩解了這種局面。2015年3月4日聯絡員黃桂玲在一次巡查走訪時發現門樓富村黃紀可老人腹部疼痛難忍,臥床不起,當即將老人送至鎮衛生院治療。經醫生檢查是胃穿孔,但因為鎮衛生院條件有限不能做手術,要送到縣一級醫院處理。黃桂玲立即通知家屬到鎮衛生院,并與家屬一起將黃紀可老人送到佛岡縣中醫院治療。聯絡員協助家屬處理好醫院的問題并等老人做完手術后晚上九點多才離開醫院回家。醫生表示,如果再晚送一點,出血過多,可能危及生命,由于送院及時,才避免嚴重后果發生。聯絡員黃桂玲的行動讓黃紀可的家人倍感走訪工作的好處,也在村里樹立了走訪榜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門樓富村聯絡員黃柏祥在巡查走訪時發現朱桂許老人不在家,便到鎮上找,結果發現老人被汽車撞了,黃柏祥及時協助交警處理,并通知在外地的家人。門樓富聯絡員陳杏芳一個下雨天在路上發現走訪對象曾祥桂在路邊翻車,老人滿面是血人都站不起來。當時他駕駛的是三輪車,連人帶車翻倒在路邊。在場有二十多人圍觀,聯絡員見到后馬上叫曾祥桂老人上他的小車并送去醫院處理。過后這位老人曾給聯絡員一封利是,聯絡員對老人說:“我們是不能收紅包與禮物的。”此刻老人家流出了眼淚,對聯絡員說:“你們這些聯絡員的確時刻在我們身邊,我們期望能繼續下去。”
在走訪過程中,聯絡員除了多次救老人于危難中,在生活上也為留守老人提供幫助。例如對行動不便的老人聯系電信局安裝固定電話,購買日用品等,讓老人們感受到子女般的關愛,緩解了老人心中的孤獨、寂寞的情緒,得到老人們的好評。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