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讓人們享受到了智能手機帶來的各種便捷:在家叫外賣、QQ視頻聊天、微信實時對講、預約叫車、預約網上掛號……這些智能手機帶來的服務在年輕人手中玩得轉轉的。但對于老年人來說,要想玩轉智能手機,卻難如登天。如今,學習如何玩轉智能手機,就跟年輕人買房一樣,也已經成為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卻一再被忙于工作、忙于打拼、忙于張羅孩子學習的子女忽略。
12月5日上午,由南京愛心之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辦,江南時報、南京理工大學社工處和大慈懷愛心基金會協辦的“懷慈行孝社區行”活動,再次走進南京紅山街道紅山公園社區鄰里中心,免費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來自南京高校的在讀研究生劉暢和十幾位大學生志愿者,使用詼諧的比喻為在場60位老學童帶來了一場風趣生動的“愛心手機大講堂”。
交匯點記者程嵐嵐文/攝
“愛心手機大講堂”
幫助老人和子女溝通的紐帶
江南時報社社長、總編輯黃建偉在“愛心手機大講堂”開課前對老學童們說,“古人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兒女大都在外打拼、奮斗,老人想跟子女交流、聽聽子女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狀態,可是拿著高科技產品的手機卻不會用。其實,手機已經成為老年人和子女之間交流溝通的媒介,不可或缺。”黃建偉認為,這個“愛心手機大講堂”的出現,將會成為幫助老人和子女溝通的紐帶,方便老人和外界的溝通互動,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
南京紅山街道工委副書記韓春云則由衷地表示,紅山街道早在去年就已經有為老年人辦公益講座,教他們怎樣使用手機的想法了,只是遺憾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現。“現在有了‘愛心手機大講堂’,免費教老人玩轉手機,我們街道當然是大力支持。”韓春云介紹,紅山街道有10個社區,登記在冊的總人口約5萬人,其中老年人口約占15%,人群相對比較集中。“未來我們計劃把10個社區的老人全部納入學習智能手機的這個公益項目中。”
據了解,“愛心手機大講堂”除了在紅山公園社區開辦公益講堂外,自今年10月以來,已經先后在清涼山社區、模范馬路社區和鎖金五村社區三個社區開辦了同樣的公益講堂。“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信息不對稱,很多想學智能手機使用的老人不知道有這個免費的課堂可以學。”大慈懷愛心基金會優秀志愿者代表濮銘頗有遺憾地說道。
老人學手機已成剛需
有人特意帶上小本子作筆記
今年65歲的李送寧阿姨是一位醫生,雖然退休已有10年,但至今仍然每天在外為市民講保健知識,特別是心腦血管方面的保健,一年多來,專題講座已經講了幾十場了。她告訴記者,自己的手機都是兒女孝敬的,可就是不會用,徒增許多煩惱。
“兒女們都忙,還有的在上海上班,沒空教我怎么使用手機。”李阿姨說,她現在最想學的就是怎么玩轉微信,怎么把照片傳到電腦上。“昨天我老公出差去上海,晚上打電話給我,可我這個手機無論怎么弄都打不開,兒女又不在身邊,干看著手機響,就是接不到電話。”當晚沒接到老公電話的李阿姨迫切地表示,5日上午從動物園這邊路過,正好看到“愛心手機大講堂”開課,立馬就過來了。
李阿姨來到講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志愿者幫忙把手機無法接電話的問題給解決了。“這個課,算是講到我們老年人心里去了。”說完,李阿姨就開始認真地聽臺上志愿者劉暢的講課,并不時埋頭做筆記。一會功夫,李阿姨的小本子上就記得滿滿的。
“蹭”網要看“臉”
玩微信要看“腳趾麻頭”
對于老人來說,使用智能手機的第一要務是要先學會“蹭”網,使用免費無線網絡,為自己的手機流量省錢。為了讓老學童們便于記憶,老師劉暢把無線網絡中的WIFI比喻成“臉”,把WIFI密碼比喻成“家門鑰匙”。在場的其余十幾位大學生志愿者,分散坐在老人身邊,隨時指導身邊的老學童如何“蹭”網。
當老學童們學會“蹭”網后,劉暢又開始教他們怎樣玩轉微信。“告訴大家,使用微信要看的不再是‘臉’,而是你的‘腳趾麻頭’。你們看,微信首頁的最下面,是不是有4個‘腳趾麻頭’啊?我們先看第一個‘腳趾麻頭’……”很難讓人相信,這位講課時口齒流利、語言風趣又充滿耐心的劉暢老師今年只有25歲。從英國的牛法斯爾大學碩士畢業后,他現在又在南京林業大學攻讀視覺傳達專業研究生,平時利用課余時間來做公益,加入愛心之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做志愿者已有兩年的時間。
知道老年人普遍記憶力不好,細心的劉暢特地制作了一份簡易的《微信使用教程》,發給在場的每一位老學童。
以后每周六全天開課
歡迎老人都來參加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