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文匯中學大[微博]門口已掛上鄉政府四套班子的銘牌,白色建筑為文匯報捐資重建的主教學樓。新京報記者 林斐然 攝
1998年張北地震后,香港文匯報在河北省尚義縣套里莊鄉捐贈建起了一座教學樓,至今它仍是鄉里最好的建筑之一。
在使用13年后,其所在的文匯中學因政策被撤銷,該樓改頭換面后變成了套里莊鄉政府的辦公樓。
日前,文匯報工作人員回訪該校時才知此事,并“深感震驚”。當地政府回應稱,因政府舊辦公樓早成危樓,所以暫借學校教學樓辦公使用。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當地貧瘠的村鎮收入迫使大量農村青壯外出務工,鄉鎮中學的生源大量輸入縣城,數量呈“斷崖式下跌”。而閑置的鄉村教學建筑與農村空心化對峙多年,已成為當地難解的問題。
捐贈方對此一無所知
套里莊鄉幾乎找不到幾棟多層建筑。沿鄉主干道往里走,兩邊都是磚瓦平房,一棟白色的二層樓建筑鶴立雞群。
當地村民介紹,這座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教學樓原為桃李莊中學所有,在1998年張北地震中,該中學教學樓有所損壞,后由香港文匯報出資修復,學校也更名為文匯中學。
一要求匿名的文匯報前工作人員稱,日前,該報工作人員回訪該校時發現,該教學樓2011年就已停止使用,數月后被改造成鄉四套班子的辦公場所,但捐贈方對此事一無所知,并且從未收到任何通知和反饋,得知實情后“深感震驚”。
8月9日,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大院院門裝有電子門,門外掛有尚義縣套里莊鄉政府、人大[微博]、紀委等4塊銘牌。
受贈的白色建筑位于院內正中央,占地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兩層各有16間辦公室,門前已分別掛上了“財政所”、“統計站”等標識。
大院內還有假山、停車棚、籃球場等陳設。唯一能證明學校身份的紀念碑倒在院門內側,上面糊滿了水泥,隱約可以辨認出“香港文匯報……資五十余……功在當代,蓋及千秋……為昭彰義舉……立碑志之”等字樣。
院內還有一些被廢棄的教學樓,室內空空蕩蕩,只剩下一地碎玻璃和鐵絲網。
撤點并校后學校荒廢
王娟(化名)曾于2007年前后在文匯中學就讀。她回憶,當時學校設有初一、初二、初三3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一個班有50多學生。
“學校的設施比較破舊,桌子是木頭拼接的,上面用黑油漆漆過。”王娟說,當時每個年級有6個老師,“包括體育在內各門課都齊”,還有專門的老師分管寄宿生的飲食起居。
文匯中學最后一任校長閆占飛在該校工作了近10年。他告訴記者,學校學生最多時超過了340人,但此后生源數不斷下滑,“2010年開學時一次性走了70多個學生,教室全空了。”
該校退休教師孫建軍有30多年教齡,在地震前就已供職于該校,在他看來,鄉里青壯勞動力多外出務工,“去張北、張家口、包頭的多”,這些家長[微博]也帶走了孩子,導致學校學生數量急劇下滑。
2011年7月,文匯中學因國家“撤點并校”政策被撤銷,學生被分配往縣城讀書,除部分年紀稍大的教師外,大部分教師亦轉入縣城,此后學校荒廢。
對此,套里莊鄉黨委書記通曉宇稱,為節省和優化教學資源,根據縣教育部門的布局調整,文匯中學最后被撤除。
“那一年初三學生多點,有30多個,初一和初二學生加起來不到20個,學校還剩15個老師。”閆占飛說。
即便在那之前,學校的運作也并不好。閆占飛回憶,文匯報斥資50萬港元捐贈的就是主教學樓,操場等其他配套設施均由當地政府補齊,“學校設備和經費不足,冬天生火供暖都成問題,教學質量也跟不上。”
他記得,中學使用的課桌多為上世紀90年代末購置,每年都要找木匠來修,“撤校時,我們搬教師辦公桌到附近的小學,桌子一挪全散了。”
鄉政府稱系臨時借用
就鄉政府挪用學校教學樓一事,通曉宇解釋,鄉政府辦公樓建于上世紀70年代,經歷過地震已是危房,還發生過檔案室坍塌事件,“后來我們都是用鋼管撐著房子”,看到學校被閑置,于是稍微修繕了教學樓,暫時作為鄉政府辦公場所使用。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