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石天星 通訊員 趙蕾
本報訊
“在中國財稅博物館,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塊展板—《公費就餐與〈岳陽樓記〉》,讀過《岳陽樓記》,大概都會以為滕子京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但這塊展板上卻寫著他因公費就餐而遭貶的事實。”
在浙江財經大學A幢105階梯教室里,講臺上站著的是個青澀的女生,而臺下的同學正看著她放映的PPT。放映到個別頁面時,坐在第一排的浙財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任華正學會不失時機地加以點評:“不要為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要尋找背后的合歷史性、合規律性,善于運用原理來解讀現象。”
這是一堂名為“尋訪歸來”的思政課,目的是讓同學們走出課堂,在參觀調研的“行走”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學習。
無形之手為學生“導航”
華正學說,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上,他更像是一個“導演”。“我給他們任務、舞臺,把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自我成長、自我發展。”
但這并不只是 “放手”那么簡單,反倒需要一雙更有力的“無形之手”為學生導航。
華正學的這個班由14級法學實驗班和財稅實驗班兩部分學生組成,他安排法學實驗班的學生去尋訪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居委會—上羊市街居委會,安排財政實驗班學生尋訪中國財稅博物館。盡管兩個地方都在杭州市區,但同學們之前還從未聽說過。
確定尋訪地后,更重要的是帶著問題去尋訪。華正學出了幾個調研題目,比如,去財稅博物館的學生要弄清中國稅制史的大致脈絡、經典財稅理論如何適應現代財政制度、總結有何體會收獲等。
學生對哪個題目感興趣就加入哪個組,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
到博物館居委會調研
華正學沒想到,14級法學實驗班居然有學生會在思考“從保甲制到居委會的沿襲與發展”時,總結出“踵事增華”這個詞。“這個詞,從學理上來說也是立得住的,怎么能想到這個詞的?后來一問,是他們班公認的才子想到的。”
華正學欣喜異常,讓這名同學說說“踵事增華”的來處。
這名男生名叫童韜羽,他從容介紹道:“踵事增華最早出自蕭統的《文選》,指繼承前人事業,使它更美好完善。我心想,把這個詞用到‘反思與總結’部分很貼切,也能概括其意義。”
進行“成果匯報”有時間規定,每組不得超過5分鐘。把實地考察和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PPT,等于要將幾千字濃縮成一篇短演講稿,先得把內容吃透,而“反思與總結”是PPT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更是要求不偏不倚、高度概括。華正學說,這組同學的調研很深入,善于鉆研,也帶有自己的思想,十分難得。同學們聽了之后都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善于反思是法學院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是法學專業主義的體現,行走的思政課讓我們變得更加主動思考。” 法學實驗班班長李恒昊說,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居委會,同學們看到了過去在居委會做宣導工作的打更人的雕像,還看到了現在的社區工作人員主動追到門口,向前來咨詢的居民繼續做解釋……“這些都是在學校里、寢室里無法了解到的,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的。”
讓大學生真心接受
一堂課很快就過去了,下課鈴聲響起,華正學微笑著總結:“每個尋訪地都得到了立體性的架構,看起來‘遠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時間關系,有幾組同學準備了但來不及上臺講了,我們下次再繼續……”
一些學生仍沒有走的意思,圍住老師繼續探討。
華正學坦言,學校每個學期都會安排幾堂這樣的課。除了老師講,還要讓同學們進行調研,把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這樣的思政課很活躍,老師和學生互動,在課堂上有了對話,老師們也非常享受這種“對話”的感覺。但讓學生們走出去調研,課程內容和課時都要作出相應調整,師生要投入的精力也很大,過量就容易“疲”,所以要達到“行走課”的最好效果,保持一點新鮮感很有必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播的科學理論是真理,要讓大學生真心接受,思政課應該和風細雨、入情入理、講究形式。”浙江財經大學教務處主任邱風說,“行走的思政課”倡導師生互動,所以更契合大學生的認知接受習慣。
記者手記
“行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浙江財經大學對傳統思政課的一次創新,目的是讓思政課的教學更活、更生動可愛,而具體做法是教師們立足杭州以及全省的歷史文化資源,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為他們安排“行走”目的地,讓學生帶著思考去參觀,帶著問題進課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